随着开场音乐响起,湖南省邵阳市楚雄大剧院“宝庆大戏台”周末剧场又开始了。今天上演的是花鼓戏《潇湘泪》。
周末剧场是邵阳市政府今年推出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也是推动传统演艺走向市场的创新。自今年2月启动以来,每周五、六演出两场。如今,“周末到宝庆去看戏”已成为邵阳人的新时尚。
年轻人爱看“古装戏”
刚吃过晚饭,家住青龙桥附近的肖胜军就带着老妈、老婆和儿子去看戏了。40岁的肖胜军是大祥区政府的一名公务员。小时候,只要有花鼓戏看,他就“屁颠屁颠”追着看。听说今年市政府推出周末剧场,有着浓厚花鼓戏情结的肖胜军欣喜不已。只要周末有时间,他都会陪着母亲一起看戏。“太好看了!古装戏演员的唱念做打,加上舞台、灯光、音乐时尚元素的完美结合,让古装戏在现场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肖胜军说。
“周末剧场”场场火爆,让楚雄艺术剧院演艺公司经理刘登雄笑逐颜开。“以前演出要发戏票组织观众,还怕观众不来。现在晚上演出,观众下午就赶过来了。”刘登雄说,“每场演出政府补助10000元,支持周末剧场的发展,也为群众看古装戏提供了平台。”
过去是剧场演什么观众看什么,如今,在邵阳,戏迷还可以“点菜”,“点演”他们喜爱的剧目。“戏迷们对我们的花鼓戏剧目很熟悉,前段时间就有一位戏迷打电话过来点戏,要求点一台获得省艺术节多项大奖的花鼓戏《草根村官》。”看到戏迷们如此喜爱花鼓戏,楚雄艺术剧院演艺公司副经理艾晓玲脸上满是喜悦。
创新改造传统剧目
在文艺舞台多元化呈现的今天,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祁剧靠什么来赢得市场的喝彩?邵阳市的做法是借助现代手段大胆创新,融入现代元素。
“不管什么戏剧,终归要群众喜欢才有生命力。”刘登雄说,祁剧要发展,关键在改革。观众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剧目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观、价值观。就拿祁剧《目连救母》来说,以前一部完整的目连戏,演出需要7天7夜,甚至半个月。
2006年,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与省艺研所联手改编剧本,对戏中人物审美重新定位,并将演出时间压缩至两个多小时,很受观众喜爱。
祁剧《目连救母》的时尚创新,带来了一系列剧目的华丽转身。《梦蝶》的主创人员在继承声腔音韵和表演程式规范的基础上,对内容、唱腔、念做,到乐器、舞美、灯光,以及服装、化妆、道具进行大胆革新。《梦蝶》的舞美设计,以背景转台为中心表演区,打造出不同情景。该剧服装虽宽袖大袍,却像现代时装。音乐上,采用了MIDI伴奏,使其音乐层次丰富,旋律大气,加上柔美又充满力量的现场女声伴唱贯穿全剧,让年轻戏迷惊喜不已。
2013年,祁剧《梦蝶》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获得50万元的国家资助经费。这是湖南省各市州中第一个入围此项国家殊荣的剧目,也是祁剧这一剧种第一次入围。这个荣誉更加坚定了邵阳市创新传统剧种的信心。
传统戏也要接地气
“邵阳花鼓戏生活气息很浓,不仅让观众身心愉悦,更让他们在欢笑声中得到了启迪和教育。”艾晓玲说。
现代花鼓戏《儿大女大》创作于1988年,是邵阳市花鼓戏剧团自主编排的一台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现代剧。2006年,为了将该剧打造成为湖南省现代戏优秀剧目,市花鼓戏剧团吹响了“集结号”,邀请来自各地的戏曲专家为花鼓戏《儿大女大》建言献策。编剧杨辉周三易其稿,将主角贵满因为不满儿女“啃老”喝农药致死的结局,改为“假死”谢幕,让观众在感慨之余,多了一份对生活的反思。
花鼓戏《儿大女大》常演不衰,四代演员26年接力,至今已演出2600多场。著名剧评家胡安娜看完该剧后评论说:“现代戏剧的生命在于观众和市场,赢得观众和市场应作为传统剧种进行现代戏创作的起点和归宿。”隆回县滩头镇一位观众看完戏后,写下一段感言:“昨天,我爱人和儿子都来看了,连声说好。我爱人之前对我父母很不孝顺,今天她居然买了水果回去看父母了。”
周末剧场上演的花鼓戏剧目中,选取了《刘海砍樵》、《喜盈门》、《朱买臣卖柴》等一批在观众心目中有影响力的经典剧目。艾晓玲介绍,为了让花鼓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他们起用了一批年轻的演员表演新创剧目,演员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以后我们还会多排演一些反映邵阳风土人情、家长里短的剧目,让观众更加喜欢我们的花鼓戏。”艾晓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