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深 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城融合应多元推进
——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
本报记者 熊 丽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指出,产城融合是城乡规划发展的一种理念和思路,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融合的有效形式。各地发展情况不同,产城融合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魏后凯认为,一个工业园区的有效规模一般是10到20平方公里,太小了不能发挥集聚规模经济效应,太大了就存在配套问题。由于最初的定位以工业为主,青岛、大连等我国第一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遭遇这个问题。随着招商引资的推进,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土地越来越不够用。一方面是配套服务跟不上,产业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另一方面,缺少商贸服务和居住区导致开发区“有业无城”,一到晚上就空了,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

事实上,在产城融合的概念提出来之前,各地已有所实践。随着规模扩大,一些老的开发区逐渐向现代化新城区方向转变。比如位于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有商业楼宇和住宅,实际上就是按照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规划的。

魏后凯认为,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重点就是要将产业园区与现代城市建设有机融合起来,这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这一概念的范畴很广,从大的角度来看,产城融合是推动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互动的有效形式。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城镇化则为工业化提供空间载体。

魏后凯认为,总体上看,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向产城融合方向推进,产业发展层次提高。从产业的角度看,工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产业园区化。园区化就是产业进园,它只能解决产业集聚问题。有的园区招商引资来者不拒,没有解决产业的关联性和功能定位问题,就好像“一个麻袋装着一大堆土豆”。“麻袋”是园区的边界,“土豆”就是招商引资来的企业。把麻袋一打开,土豆都散了,说明园区内是有企业无产业,有项目无产业,企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合理分工。

第二阶段是产业链式发展。就是要形成园区的主导优势产业链。比起园区内企业只是地理空间上的扎堆,产业链的形成将有利于提升园区产业的竞争力,沿海地区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早。

第三个阶段是形成产业集群。园区内不光有产业,还有大批中介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形成网络来支撑园区发展。这也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高级阶段。

魏后凯强调,并不是每个产业园区都能够打造成产业集群。由于各地的发展阶段不一,产业类型不同,产城融合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产城融合更多的是城乡规划发展的一种理念和思路。比如当产业园区规模较小时,可以是城市的一个专业化功能分区。当产业园区做大后,可能会向现代化的新城区发展。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以复合发展的理念,强调土地的复合利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减少大规模的通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