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签署“莫斯科—喀山”高铁发展合作备忘录、中国南车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提交参建该州高铁的投标意向书……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高铁及相关轨道车等设备走向全球市场,重塑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表明“中国制造”开始从低端产品迈向高端技术装备——
近段时间以来,“高铁”成为新闻高频词。先是在中国铁路总公司举行的今年国内首次动车组招标中,招标价格再次下降。接下来,中国北车中标美国波士顿地铁与中国南车参投美国加州高铁项目、参与墨西哥高铁竞标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些新闻的背后,反映出了中国高铁加速驶向世界的事实。
据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国内首次动车组招标,时速250公里动车组最高限价为12530万元/列,时速350公里动车组17吨的重车型是18650万元/列,时速350公里17吨以下的动车组是18060万元/列。
自国内启动动车组招标以来,动车组招标价格呈下降趋势。2011年,250公里级别动车组成交价格为1.3亿元,而350公里级别动车组单价接近2亿元。2012年全年未招标动车组,2013年再启招标时,均价下降600万元左右。今年的招标价格比2013年又有所下降。
招标价格一再降低,缘于动车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缘于规模化生产和采购以及产品定型带来的研发投入的大幅减少。目前,我国动车组国产化率已达到90%以上,核心部件已可以自主生产。因此,价格下降说明我国动车组的生产已越来越成熟,高速列车技术迈进世界先进水平。
在装备制造业中,高铁发展状况可以代表一个国家装备制造的最高水平。因此,从2013年下半年至今,李克强总理在多次国事访问中,均积极推销“中国高铁”;而在外事团访华的过程中,“坐高铁”也基本上成为一个必备的活动安排。
“推销中国高铁我特别有底气。”李克强总理为什么可以自信地向世界推销中国高铁?总结起来,是由于我国高铁具有三大优势: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
不过,在我国高铁享誉全球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铁出口情况并未给人们带来惊喜:截至目前,我国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也就是“高铁”车辆尚未正式走出国门。
专家指出,动车组的出口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很多因素,非常复杂。比如,建高铁需要一定的人口稠密度、需要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等。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目前,世界在建高铁并不是很多。据国际铁路联盟统计,截至2013年11月1日,除我国以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11605公里,在建高铁规模4883公里,规划建设高铁12570公里。
相比之下,我国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就占到了世界总营业里程的一半,达到11028公里;在建高铁规模达1.2万公里,超过其他国家总和。许多国家存在用不上或者建不起高铁的情况,因此,我国高铁能够出口的地区比较有限。
同时,技术标准的不同,也是我国动车组走出去的一大障碍。
“不好为”不代表“不能为”。面对高铁“走出去”遇到的各种情况,我国动车组生产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应用优势,主动适应,积极努力,寻求突破。
德国当地时间10月10日,在中德两国政府共同见证下,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签署成立了“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作为人口大国,德国对高铁建设有着巨大需求。而作为经济大国,德国也有能力建设高铁,并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轨道交通技术。此次中外校企多方合作,开创了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可以预见,中国高铁企业主动融入外部市场,将在与国际一流的高铁技术国同台竞技中,积累经验,提升技术。这一
全新尝试将会持续提升中国轨道交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中国高铁企业对发达市场的适应能力,并对我国轨道交通和高铁等高端装备产品“走出去”产生深远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凭借我国高铁的实力,在政府的推动和企业的努力下,动车组真正“走出去”的步伐会越来越快。10月13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的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俄罗斯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与俄国家铁路公司四方签署高铁合作备忘录,推进构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优先实施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