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国:莱茵河均衡发展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志远
位于德国科隆的霍亨索伦桥横跨莱茵河,是德国最有名的铁路桥之一。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志远摄

对于交通和贸易而言,河流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生活和商业动脉。在欧洲,没有任何一条河流能像莱茵河那样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从荷兰鹿特丹到德国鲁尔区再到瑞士巴塞尔,一座座经济重镇宛如一颗颗珍珠,在莱茵河经济带上熠熠生辉。

莱茵河发源于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全长1233公里,是目前世界上航运量最大的内陆运河。莱茵河主要流经德国,在德境内长度达865公里。德国60%以上的工业都集中在莱茵—鲁尔、莱茵—美因、莱茵—内卡等流域经济带上,并打造出多个沿河都市圈。

18世纪中叶,莱茵河已经是欧洲航海工业的重要基地。随后由于航运和煤炭资源的开发,莱茵河沿岸成为重要的传统工业基地。但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传统工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为综合治理沿岸环境,重振莱茵河流域经济,上世纪70年代由德国政府主导,对该区域经济进行重新规划和结构调整,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另一方面推动沿岸产业从重工业向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最终使莱茵河重现清洁和富庶,从而完成了全球最具现代化的流域经济的转型。昔日“雾霾笼罩”、“不见天日”的德国鲁尔区,经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如今基本实现了零排放。

目前莱茵河流域经济区已经形成“点、线、面”的布局。所谓“点”,是指沿河港口城市;所谓“线”,是指内河网、公路、铁路等运输线;所谓“面”,是指“点”和“线”结合构成的经济带和经济区。例如,德国的莱茵—鲁尔都市圈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万至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这一区域人口达1100万,规模可与伦敦和巴黎都市圈相媲美。莱茵—鲁尔地区是欧洲第三大经济区。据统计,30家德国DAX上市企业中的10家以及近40%的德国康采恩都将其总部设立于此。

尽管城市众多,德国莱茵河流域城市圈的一大特点是多中心均衡发展。具体来说,莱茵河流域中心城市规模差别不大,特大型城市极少。整个德国超百万人口的城市也就只有柏林、汉堡、慕尼黑、科隆。这一城市圈发展模式的优点在于各中心城市致力于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功能,而不是一味地求大求全。市场经济加上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导致生产要素高度流动化和市场信息高度透明化,地区封闭和市场保护难以形成。于是,各城市之间善于也愿意借助和利用其他周边城市的功能来补自身的不足。因此,城市和经济区之间的合作多于相互竞争,产业和城镇体系相对均衡,这也是德国莱茵河流域经济区与法国和英国以大巴黎和大伦敦为特大中心城市的非均衡发展的最大不同之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