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 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9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稳中求质 因地制宜
——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
本报记者 孙 璇

问:德州城镇化探索对其他地区有何借鉴意义?

答:德州“两区同建”,通过农村就地城镇化使城市重心下移,加速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培育与成长过程,有效规避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和“农村病”,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打造了新平台,对传统农区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具有示范意义。

德州城镇化探索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首先,尊重农民意愿,不论社区搬迁还是园区建设都体现了这一点。第二,尊重经济规律,以改善人口结构、改善经济结构为着力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第三,着力解决就业问题,真正做到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第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释放劳动力,激活非农产业。第五,加强新区社会建设,以人为核心完善社会组织结构。最后,要做到“大”和“稳”,即社区、园区要做大,产生规模效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同时城镇化推进要因地制宜,稳中有进,保质保量。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个地方都适合“两区同建”,比如人口稠密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是空间有限,二是产业链条已经比较成熟。“两区同建”可在农业主产区推广,但要将安居和乐业统筹起来。

问:新型城镇化如何围绕产业来发展?

答: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有产业作支撑,这既包括现代农业,也包括非农产业。首先,好的城镇化是农业的现代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建议打造“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发展模式,释放土地红利,解放劳动力,最终升级农业。同时,在做好现代农业的基础上,激活非农产业。

我国大多数小城镇没有活力的原因是缺乏专业化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就要因地制宜,以建立小城镇支柱产业为支撑,可借鉴欧美国家的小城镇发展经验。比如瑞士小城日内瓦,人口规模不大,但国际化程度非常高,钟表业与银行业成为其两大经济支柱。未来,我们推进城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支柱产业、特色产业。

还应注意的是,产业园区的集中度应该比居民人口集中度要高。目前,德州建成了800多个农村产业园区,为避免产业园区重复建设产生的浪费,我认为园区数量应该进一步大幅压缩。

问:您对发展新型城镇化还有哪些建议?

答:从经济学上讲,资源从利用程度低的模式转向利用程度高的模式,就是进步。德州在“两区同建”过程中,目前通过对原有村庄进行整理、合并,特别是把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进行优化调整,在提高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节约出更多的土地,这一工作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兼顾国家、地方和个人的利益,尤其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

下一步,各地应该结合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对相关规划加以完善。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政府要“施肥灌溉”,切不可“拔苗助长”,着力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以及产业投资环境,并做到科学引导产业布局。同时,社会治理目标需要提高,相应措施需要跟进,产业组织需要更加完善,农业现代化需要加快推进。尤其要慎重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这是各项工作的基础。

新区建设不应追求高楼林立,产业园区布局更不能生拉硬拽、千篇一律,应该做到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