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 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9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区同建:新型城镇化的德州实践
本报记者 熊 丽 王金虎

作为一个拥有56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市,山东省德州市从2008年起,将同步建设农民居住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通过“两区同建”,当地走出了一条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的道路,真正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

“两区同建”为德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2009年至2013年,德州地区生产总值连续5年保持12%左右的高速增长,财政总收入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农民人均收入2013年突破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也由2009年的2.6∶1缩小为2013年的2.28∶1。

社区如何建

“上级有要求,群众有诉求,现实有需求”,德州市农办副主任林晓波认为,德州市“两区同建”应需而生,经历了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农民过上城市生活”。

德州市有农村人口403万人,占全市的70%。全市行政村多达8319个,500人以下的村占到57%,人口最少的村仅有29人。德州市委副书记满春重分析说,多年来,村庄数量过多、规模过小产生了5大难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一是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农民负担重;二是很难选出有能力的带头人,村级班子力量偏弱;三是村多村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效果差,难以集中财力办大事;四是农村宅基地占地过多,土地浪费严重;五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为了更好地聚集人口规模,从2008年底开始,德州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人文相亲”原则,进行行政村村庄合并,合并后的几个村称为一个社区。2009年底,全市由原来的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行政社区(村)。村庄减少60%,行政村平均人口由原来的547人增加到1353人。2009年下半年,德州又按照“凡合必选”的原则,选出了社区新“两委”班子。

2012年,德州提出“以主城区为中心、县城为主体、小城镇为骨干、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全域城镇化发展思路,将先期规划的1184个社区并居点调整到641个,纯农村社区规划5000人以上,乡镇驻地社区规划1万人以上。

“我们现在的日子和城里人一样,社区干净有秩序,冬天有地暖,夏天有空调。”陵县五李社区居民李建生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德州市还将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推行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

作为一个纯农村社区,五李社区由5个村合并而来,目前共有1100户3000多人。为方便农业生产,居民既可以将农具放进自家车库,也可以放到专门的农机存放处,社区还有专门的粮食存放点。

对于何处建社区、如何建、何时建、由谁建等问题,德州市在规划中充分尊重居民意见,凡整村迁建的必须经95%以上的农户签字同意。记者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陵县、禹城市、齐河县的多个社区调研发现,社区建设充分考虑了农村实际和农民的生活特点、产业特点,比如,在县城周边、乡镇驻地建设小高层和多层楼房;纯农村社区则以“二层楼前后院”为主。

“两区同建”带来了公共服务的下沉。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医务室、警务室、超市、中心广场等基础设施,如今已成为德州农村社区的标配,民政、司法、社保等部门还开展了“十进社区”活动,让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城市化服务。

“两区同建”还壮大了村集体的实力。袁桥社区党支部书记宿士利告诉记者,园区为村集体每年带来500多万元的稳定收入,村民生活得到更好保障,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产业如何兴

在德州,社区为园区腾出了土地,园区则为社区提供了产业支撑。德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贾长群的体会是,“园区产业项目发展到哪里,新型城镇化就推进到哪里。”

来自陵县滋镇大王村的杨扬小两口,目前在景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打工,每月工资加起来有8500多元。景津公司副总经理闰兴业说,全公司共有3700多名员工,新招员工大多是周边区县农民。

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认为,“两区同建”,关键在“同”。广大农民搬进新居后要住得好、感到幸福,必须能稳定就业并有持续的收入来源。产业园区是居住社区的支撑,没有配套的产业园区,新建社区就会形成新的“空心村”。

为了让农民留得下、住得久,有活干、有钱赚,德州市在产业园区的规划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到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每个乡镇规划建设一处主导产业园和若干处特色产业园,园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让农民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从已建的产业园区情况看,农业方面的占多数,如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工业园区大多是当地有资源、市场有需求的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地方名特产品制作等;商贸园区大多是农副产品贸易与物流,旅游园区大多是地域历史文化旅游与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

邢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富勇告诉记者,依托原有产业基础,社区周边已建起大大小小的养殖、种植园区10多个。养殖园区还实行分户养殖,统一进料、统一品种改良、统一饲料配方、统一销售价格、统一防疫,产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升。

“在自家楼上就能看到大棚,骑电动车过来也就几分钟。”陵县五李社区居民李贵业在蔬菜园区与人合伙投资了两个大棚,分别种植立体草莓和茄子,预计每个棚的年收入有10余万元。他还在产业园区里打工,每个月有一两千元收入。

古城苑社区依托的则是旅游园区。社区党支部书记助理霍风强告诉记者,该社区由山东坤河集团和周边8个村村企共建而成,企业将投资126亿元在当地发展旅游项目,并优先吸纳社区居民就业。

截至今年7月,德州市已建和在建的新型农村社区达378个,30万农户住进了新社区,配套建设产业园区876个,40万农民实现就近就业。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来自各类园区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45%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8%,财产性收入增长35%。

记者了解到,虽然农民的积极性很高,但资金投入大、融资渠道狭窄,成为继续推进“两区同建”的掣肘。德州“两区同建”主要有以下资金来源:一是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产生的土地级差收益;二是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水利建设等各种政策性涉农资金;三是运用市场手段引进社会资金;四是适度争取信贷资金。

德州禹城市委副书记刘洪贵坦言,目前地方有限的财力难以支持“两区同建”大面积推进。另外,社区好建,园区还有个培育过程。他建议,在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土地复垦奖励、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平台、园区就业保障等方面,能够加快出台相关政策。

粮食如何保

如果说“两区同建”回答了“人到哪里去,土地怎么用,钱从哪里来”等问题,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农民不种地了,粮食安全如何保障?

德州用夏粮生产“十二连增”的事实打破了这一担忧。今年,齐河县的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小麦平均单产715.97公斤,再创全国冬小麦大面积高产纪录。

林晓波认为,“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要合、农业要合、农民要合。”农村要合,指建设农民社区;农业要合,指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农民要合,指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全市110万农户,平均每户占用宅基地1.5亩,通过合村并居,至少可以节约出100万亩耕地。

“两区同建”使农民不再受土地的束缚,主动将土地向种粮大户和农业合作社进行流转,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目前,德州市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2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其中2013年新增土地流转50万亩。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9547家,种粮规模户达245户,注册家庭农场达142家。据统计,仅在农业生产领域,由于规模经营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年释放劳动力就超过24万人。

陵县德强农场总经理冯树强本来从事通讯行业,2013年5月返乡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德强农场集约种植服务的面积达到22000亩,其中农场从农户手中流转耕地1万亩。农场还发起成立了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415个社员户入社,服务耕地5100亩;拥有600多个带动户,辐射耕地面积6900亩。冯树强说,“规模农业实现了集约科学种地,提升了农业附加值。我们要继续提高服务意识和技能,带领老乡共同致富。”

“两区同建”还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立娟说,公司对玉米、玉米芯和玉米秸秆实现了“吃干榨尽”,生产出功能糖、淀粉、燃料乙醇、高分子材料等多种产品。负责给龙力公司收购玉米芯的贾清力说,新社区里水电燃气齐全,玉米秸秆对农民来说用处不大了,卖给公司每亩地能增收30元左右。

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表示,德州将继续鼓励和引导基层不断探索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两区同建”,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新型城镇化的步子更快更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