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 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9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官如何教子
□ 祝惠春 张希锋

王渔洋及其家族的廉政思想,无疑是王渔洋文化当中,最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正能量”

在山东桓台,“遇见”王渔洋。

清初文坛领袖王渔洋,即王士禛,自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新城(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人。相较于其在文学史上的名气,王渔洋“一代廉吏”的事迹,知者不多。在王渔洋故居中堂之上,悬挂着康熙御书“清慎勤”匾额,意为“清正廉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王渔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赐匾,是最高评价。

王渔洋的为官之道,从一则轶事说起。一天,王渔洋的妹夫来请教他如何做官。王渔洋夫子自道:“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把对“民”负责当作为官的出发点,廉政之基础,这实在是一种先进的官位思想。

“绿杨城郭是扬州”是王渔洋的名句。顺治十七年,王渔洋赴扬州推官任,相当于今天的扬州纪委书记。扬州琼花,天下独绝。扬州府一直以来都有大办琼花观迎花会的做法,铺张浪费,花费民脂民膏。王渔洋到任第二年,建议扬州知府取消会事,以节约物力、杜绝私弊,被采纳。从此琼花会取消,民众称快。

康熙三十七年,王渔洋已是清延都察院左都御史。这年儿子王启汸出任河北唐山县令。教子之心,时时萦绕,于是,王渔洋亲撰《手镜》箴言,教子为官之道。今日捧读,含英咀华,很有营养。归纳起来,大致有三:

一是其身要正。针对“官二代”容易犯的“以门第傲人”的毛病,他叮嘱:“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绅士皆然。”他又嘱咐:“宴会当早赴早散,不可夜饮。”“上司同寅,有送优伶之类者,量给盘费,不妨从优。不可久留地方滋扰,亦不必多留衙中做戏。”

二是小事谨慎。他叮嘱儿子廉洁自律,从小事做起:“日用节俭可以成廉,而下人衣食,亦须照管令其无缺。”不仅自己要节俭,廉洁自律,还要使下人衣食无忧,不致生出事端。又曰:“日用米、肉、薪、蔬、草、豆之类,皆当照市价平买,不可有官价名色。”不能因是官家籴买就压价,损害百姓利益,这样才能取得老百姓的良好口碑。他还细致地提醒不要骚扰百姓:“趠游须减驺从,自备饮食,令民间不惊扰。”

三是大事明白。他叮嘱履职大事:“加派一事最碍官声,最为民害”。“与邻封、同寅、本县绅衿详酌,尽善禀明于府,然后行之。断断不可一毫染指,切嘱,切嘱!”做到不贪不义之财,不变相摊派,减轻老百姓的额外负担。王渔洋教导儿子一个鲜明而深刻的道理:“必实实有真诚与民同休戚之意,民夫有不感动者,不恃智术驾驭。”就是说,你真要与民众打成一片,老百姓能不感动吗?得民心就能受到拥戴,用不着光凭智术使人服从自己。

研读《手镜》,联想今天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体会到古今沟通,心有戚戚。远在300多年前的“一代廉吏”教子之道,道出了官场清廉的千古“规律”。王渔洋慈父心肠,倾心教子,王启汸恪守父训,也有一番作为。父母怜子教子,亘古不变。然而,如何教育孩子,教孩子什么?有人怕孩子在竞争中吃亏,教钻“空子”;有人怕孩子受穷,教赚钱大法;有人更是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成圭臬倾箱传授……对比王渔洋的教子,实在让人深思。

尚廉治贪的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明珠,凝聚着社会的追求和百姓的企盼,穿越历史,其华烁烁。王渔洋的廉政思想,无疑是王渔洋文化当中,最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正能量”,为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