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拓展渠道缓解融资难
戴蔚珑

近日,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了农村金融的税收优惠和奖补政策支持力度:对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超过15%的县域金融机构,按照增量部分的2%给予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照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同时减轻农村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税负。

在政策支持下,农村金融机构蓬勃发展,成为支农支小的生力军。相比于开闸放水式的“漫灌”,这种政策聚焦可以说是对目标扶持进行了更加精准的尝试,核心在于筑渠导流,对微型金融和小微企业给予“雪中送炭”的帮助。

其实,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宏观层面,部分行业和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前些年的房地产业,融资需求向来旺盛,往往借助各类渠道高息融资,对小微企业等主体形成“挤出”。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就显示,6月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为16.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0.8%,房地产贷款增速超过全部贷款增速5.2个百分点。

微观层面而言,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和国企存在“财务软约束”,对资金价格不敏感,占用大量信贷资源。而一些信托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也人为抬高了无风险利率。

同时,小微企业抗击风险能力弱、贷款不易于管理。银行对其发放贷款,难免缺乏信心,顾虑重重,再加上行业偏见,小微企业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可以袖手旁观。当前经济下行,银行更应当有所作为。除了更加坚定地落实“普惠金融”理念之外,最能够立竿见影的就是尽快降低过高的服务收费,有效控制资金的价格成本。同时,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简化贷款审批,提高支持的力度和便利。当下最关键的是,必须拓展融资渠道,引导全社会金融活水多管齐下。

具体而言,监管层应当保持适度流动性供应,在保证存量的基础上盘活社会资金;企业要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学会通过债券市场展开融资;应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金融机构,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如建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通过“普惠式”的担保机制,使小微企业获得更多信贷机会。

市场在对相关支持举措表示肯定的同时,也在呼唤更深层次的改革。真正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草根金融”,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弹簧门”和“玻璃门”,才能有效弥补当前“毛细”融资体系的不足,提供更加多层次、全方位贴心服务。

(《农村金融时报》供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