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型城镇化的 “三维坐标”
乔金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勾勒出了一个全新的“三维坐标”。

第一个“1亿人”,意味着要把其中有能力并有意愿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居住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统计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6亿。他们中的不少人尽管生产方式已经非农化,生活方式也已逐渐城镇化,但身份依然是农民,游离于城乡之间。按照第一个“1亿人”的要求,他们将成为未来政策红利的直接受益者,依照路线图,预计到2020年,1亿人将彻底脱离半农半城又非农非城的尴尬境遇,落户城镇。

当然,从数量上讲,1亿人只占农民工总量的三分之一强,但显然,这个好的开始意味着解决存量问题的第一步即将迈出。

第二个“1亿人”,意味着要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要改造城中村。这既有利于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问题,也有助于城市“夹心层”改善基本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城镇化的“门槛”要求。据统计,我国目前保障性安居工程中一半的任务是棚户区改造。可以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开展成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型城镇化工作大局。

当然,在推进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也要尊重财政能力和土地资源等条件,合理把握规模和节奏。

第三个“1亿人”,是基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提出来的。

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地区经济带相比,中西部地区产业发育明显不足,城市发育同样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和资源不均衡流动。而今,中西部地区已经启动新一轮发展引擎,尤其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导下,这些地域发展与吸纳人口的潜力不容忽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