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个1亿人”要当“城里人”
本报记者 谢 慧 李己平 赵淑兰 董碧娟
全国两会召开之前,谢智波在福州街头调研城市小广告问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谢智波是福建福州市鼓楼区华大街道华林路清扫保洁组组长,曾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他建议,保证环卫工人工资增长持续可行。
新华社记者 王 申摄
全国人大代表李连成(前中)是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他的雄心壮志是把西辛庄村建成中国首个“村级市”。
新华社记者 李 博摄
在北京会议中心,来自重庆的全国政协委员邹先荣(左)和严琦委员交流提案。作为重庆力帆集团质量中心成品检测部组长,从农民工成长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邹先荣格外关注相关议题。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

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

“三个1亿人,既提出了城镇化的目标,又揭示了人口变动的规律,在城市打工的2亿多农民工至少有1亿人要落户城镇,真正成为城里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大卫表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大概念、大趋势,然而,具体到操作层面,则不仅关系养老、社保体制的对接,更涉及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问题,新型城镇化全面落实还有相当的难度。

破除“篱笆墙”——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可考虑借鉴居住证制度,而后进一步探索放开户口

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却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农民工群体都遭遇了身份的尴尬。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宣城市市长韩军认为,从制度层面看,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利于流动,没有向农民工开放。要真正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户籍随着人‘流动’了,才能真正地做到一视同仁。”韩军代表建议,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户籍管理方式,可考虑借鉴居住证制度,而后进一步探索放开户口。当然,户籍制度改革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紧密相连的,如何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与城市人口同样的公共服务,是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打破“玻璃门”——

探索成本分担机制

可以考虑形成各级财政、社会资本、农民个人共担的机制

“吉林通化是个老工业基地,棚户区多,改造难度大。”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通化市市长田玉林说,“为解决这一问题,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多方探索,譬如通过‘暖房子’工程改善居住环境,把触角延伸到农村泥草房、林业棚户区、工矿棚户区等领域。粗算下来,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居民成为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受益者。”

在全国政协委员、力帆集团质量中心成品检验部组长邹先荣看来,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关键是要创新成本分担机制,破解农民工落户巨额成本消化难题。“譬如说,可以考虑形成各级财政、社会资本、进城农民个人共担的机制。”此外,他还建议,逐步构建起包括公租房、廉租房、集资建房等在内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进城住有所居。

“城中村的改造和棚户区的拆迁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依靠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引导社会资金的注入,探索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表示。

产城互动——

破解就地城镇化难题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产业规划和城市空间规划并行

从地域分布看,我国目前呈现明显的“东密西疏”格局,如何让大中小城市和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产业规划和城市空间规划并行。”穆为民代表说,一方面,要提前完成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提供安居乐业的条件。另一方面,产业是核心要素,以产业集聚区作为吸纳人口转移、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围绕其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加快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在一些人口较少地区,就近城镇化有个集约问题。”田玉林代表表示,城镇规模过小不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建议集中建设3万人口以上的小城镇,保证城镇功能完备。

在穆为民代表看来,解决就近城镇化,可以是市、县城、中心镇和村庄4级并存的状态。“县城和中心镇是就地实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支撑,而县城又是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主阵地,可同时解决就业难题。如果条件成熟,可支持基础条件好、功能完善、人口集聚能力强的县,发展成为3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