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
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
“三个1亿人,既提出了城镇化的目标,又揭示了人口变动的规律,在城市打工的2亿多农民工至少有1亿人要落户城镇,真正成为城里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大卫表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大概念、大趋势,然而,具体到操作层面,则不仅关系养老、社保体制的对接,更涉及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问题,新型城镇化全面落实还有相当的难度。
破除“篱笆墙”——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可考虑借鉴居住证制度,而后进一步探索放开户口
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却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农民工群体都遭遇了身份的尴尬。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宣城市市长韩军认为,从制度层面看,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利于流动,没有向农民工开放。要真正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户籍随着人‘流动’了,才能真正地做到一视同仁。”韩军代表建议,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户籍管理方式,可考虑借鉴居住证制度,而后进一步探索放开户口。当然,户籍制度改革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紧密相连的,如何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与城市人口同样的公共服务,是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打破“玻璃门”——
探索成本分担机制
可以考虑形成各级财政、社会资本、农民个人共担的机制
“吉林通化是个老工业基地,棚户区多,改造难度大。”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通化市市长田玉林说,“为解决这一问题,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多方探索,譬如通过‘暖房子’工程改善居住环境,把触角延伸到农村泥草房、林业棚户区、工矿棚户区等领域。粗算下来,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居民成为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受益者。”
在全国政协委员、力帆集团质量中心成品检验部组长邹先荣看来,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关键是要创新成本分担机制,破解农民工落户巨额成本消化难题。“譬如说,可以考虑形成各级财政、社会资本、进城农民个人共担的机制。”此外,他还建议,逐步构建起包括公租房、廉租房、集资建房等在内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进城住有所居。
“城中村的改造和棚户区的拆迁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依靠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引导社会资金的注入,探索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表示。
产城互动——
破解就地城镇化难题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产业规划和城市空间规划并行
从地域分布看,我国目前呈现明显的“东密西疏”格局,如何让大中小城市和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产业规划和城市空间规划并行。”穆为民代表说,一方面,要提前完成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提供安居乐业的条件。另一方面,产业是核心要素,以产业集聚区作为吸纳人口转移、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围绕其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加快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在一些人口较少地区,就近城镇化有个集约问题。”田玉林代表表示,城镇规模过小不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建议集中建设3万人口以上的小城镇,保证城镇功能完备。
在穆为民代表看来,解决就近城镇化,可以是市、县城、中心镇和村庄4级并存的状态。“县城和中心镇是就地实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支撑,而县城又是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主阵地,可同时解决就业难题。如果条件成熟,可支持基础条件好、功能完善、人口集聚能力强的县,发展成为3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