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姓致富领头雁
——记贵州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临近春节,记者来到地处乌蒙山脉腹地的贵州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年味弥漫整个山村,杀年猪、蒸年糕,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

过上了好日子,当地村民忘不了致富带头人——村党委书记余留芬。村民都说:“没有余书记,就没有岩博村的今天,是她带领我们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岩博村315户村民零星地散住在八担山山腰至山顶之间。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生活一直很艰苦。受不了生活的煎熬,1993年嫁入岩博村的余留芬,在村里干了两年农活后,长期外出做生意。

2001年,余留芬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

昔日的村子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余留芬深知,偏远闭塞是阻碍岩博村发展的最大原因。大山束缚了群众的见识,也阻断了百姓致富的门路。余留芬发誓要带领乡亲们“换一种活法”。

上任第7天,她便带领村民挖下了通村路的第一锄。“余支书告诉我们,就算是用双手刨,也要把这条路刨出来。”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村民袁慧英至今记忆犹新。

“为了村里的发展,我可以不惜一切。”为早日把路修通,余留芬既当指挥又当修路工,白天泡在工地上,晚上挨户筹钱。当时村里没有一分钱,但征地补偿、房屋搬迁、购买工具材料,都得花钱。最终,余留芬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再贷款2万元。经过3个月的艰苦努力,一条长3公里、宽4米的通村公路终于打通。

发展“命脉”打通了,但岩博村的穷根未除。没有产业作支撑,岩博村民致富奔小康依旧遥遥无期。

2002年,原属于村集体的岩博林场,因承包人管理不善,急于转手。同时,岩博村周边有大小20余个煤矿,需大量木材用于矿井建设。能否以村集体的名义趁机把林场“赎”回来?余留芬嗅到了“商机”。

余留芬找村干部、村民商量,大家都支持,但听说需要17万元时,村民全都打起了“退堂鼓”。最终,还是余留芬想方设法借到11万元,并以个人名义贷款6万元,凑足17万元,把林场“赎”了回来。当年,余留芬不仅还清了借款,还赚了30多万元。

有了第一桶金后,余留芬将目光瞄准了产业发展上。当时,岩博村周边小煤矿产生的大量煤矸石被废弃,同时煤矿正在进行扩能技改,需要不少砖来修建厂房。能不能用煤矸石来制砖,然后销到煤厂和邻村?

在与村民商议后,余留芬2002年以村里林场经营所得,加上村民入股的部分资金,开办了煤矸石砖厂,建成当年就售砖600多万块,实现产值100多万元。

虽然创业之路艰辛,但余留芬从未止步。此后几年,她又带领村民创办了养殖合作社、小锅酒厂、休闲山庄等村办企业,把村民领上了致富路,富裕起来的村民买汽车、建新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3年,岩博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把富民产业做大做强”是余留芬的新年愿望。今年,余留芬要带领村民确保酒厂5000吨级技改项目按期投产,还要把绿壳蛋种鸡养殖场规模扩大到20万羽左右,带领更多农户走致富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