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体书店“家”味浓
本报记者 金 晶

1月24日下午,记者走进北京图书大厦,从地下一层到四层,随处可见选书、看书、买书的顾客。为迎接春节,许多人选择买几本心仪的书回家,作为礼物相赠或自己阅读。据记者观察,有许多家长带着放寒假的孩子前来买书,生活类书籍格外受到关注和喜爱。

“叶圣陶的《稻草人》、芭芭拉·库尼的《花婆婆》、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在图书大厦二层的少儿读物区,北京的路先生正仔细对照书单,为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选书。“我们每年买书的消费不算太多,主要因为现在可选的阅读途径很多,手机、电脑上的很多资源都是免费的。”路先生说,他现在只有需要专业类书籍或历史书时,才会去书店买,其余的基本会选择电子阅读方式。尽管如此,每逢假期他一定会带女儿来书店选书,让她感受一下阅读的氛围。

“爸爸我想要这本。”正说着,女儿路筱拿着一本童话故事书走了过来,放进购书车内。这个穿着粉色裙子的小姑娘,有着自己的“公主梦”,也希望爸爸能有时间多陪陪她。路筱告诉记者,过年有个小愿望,就是去看“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版。“爸爸一定带你去看!”路先生低头看着女儿,郑重其事地说。无论是买书还是看电影,这些节日期间能和女儿交流互动的文化活动,他都倍加珍惜。

而在图书大厦四层遇到刘玉顺时,68岁的老爷子满头白发、气色红润,说话底气十足。“退休后,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来书店买书。”他说,这次他们老两口从河南老家来北京看儿子,专门抽空到书店看看。他告诉记者,这段时间自己迷上了针灸,这次来书店就选了十几本这方面的书。

不仅是图书,电影、演出方面的节日文化消费也凸显着亲情特色。双井UME影院业务经理王诚告诉记者,他们在寒假期间推出的观影“亲子套餐”销售非常好,“临近过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家庭为单位来影院看电影。家长带着孩子、年轻人带着父母、老人领着晚辈……那些场面让人感觉非常温馨。”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文化消费已经转向了“指尖”。即便如此,线上的消费活动同样拉近着亲情、友情的距离。有着2亿多用户、10万本版权书籍的掌上阅读平台“塔读文学”,就曾在“父亲节”举办过互动送相框的活动,引来网络文学粉丝的热情参与。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