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代记忆

江西余干县种粮大户朱炼章——

科学种田助粮食增产

小时候,每天能有饭吃就是我最大的梦想。1979年我初中毕业,看到报纸上高产水稻培训信息,我申请加入获批,但要自备粮票。当时村里干部很支持,发动大伙为我捐凑粮票,正是那70斤珍贵的粮票,圆了我的科技种粮梦。

1984年,在县科协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下,我和村里的种田能手租用了村里的田地,成立了水稻良种研究协会,走上了大规模科技种田的道路。当初20来亩的良种示范基地,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了230余亩,而水稻产量也从亩产400斤提高到现在的1300多斤。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我的收入也大幅增加。2008年,我盖新房开设了科普实验室、良种储存室等。今年1月,我注册了“炼章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增会员34名,惠及周边村民种粮能手3000余户。新的一年,我希望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流转来更多土地,把我的基地打造成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培育更多的种粮大户,为国家种出更多的优质稻谷。

(本报记者 徐 达 通讯员 祝 峰整理)

四川丹棱县农艺师刘敬宗——

粮食增产是个硬道理

在我的抽屉里一直保存有100多斤粮票,最早的有1973年的四川省粮票。说起这保存的100多斤粮票,似乎就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取消粮票时,我不放心,就把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粮票存起来,心想以防万一。没想到一放就是20多年,再也没有用过。取消粮票20年来,人口一直呈增长态势,粮食的连年增产保障了人们的粮食需求。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土地包产到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出现了第一个高峰,随着杂交良种尤其是杂交水稻、玉米新品种的推广,粮食产量一级又一级高产目标的实现,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粮食是增产了,但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我们必须牢记:粮食安全,事关全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在耕地面积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想办法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及土地产出率。

(本报记者 徐 达整理)

江苏泗阳县市民张耀西——

好政策激发种粮积极性

读初中那年,母亲给了我一枚全国通用的5市斤粮票,这是母亲给我的“救急口粮”,粮票是从城里人手中买的。至今,这张粮票还被我珍藏在本子里。

作为农村孩子,那时候都是随大人一起吃供应,买粮得凭供应证到公社粮站去买。公社粮站仓库每天供应的都是糙米、玉米、山芋干、高粱之类,真正的大米、白面基本没有。农村户口要想吃到大米白面,要么去买粮票兑换,要么找城里亲戚接济。

1978年农村实行了大包干,土地分到户,我家里分到了4亩责任田。随着政策的激励,粮食一年比一年多,一家人由过去的吃不饱变成了后来的吃不完,农村家家户户有余粮,农村人不用粮票兑换也能吃上大米白面。人们对于粮票的记忆逐渐模糊。

随着农业科技、农田水利的投入和惠农政策的推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也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吨粮田”在各地不断涌现,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如今,农民粮食增收了,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但是不能忘记曾经的“饥荒”,我们要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本报记者 徐 达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