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积极引导农村以多种方式流转土地——
“活”了土地 富了农家
本报记者 苏 民 牛 瑾

北京平谷区的西海子村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先后将农户承包的200亩土地依法流转给众力和花卉专业合作社,如今建成140栋日光温室大棚,还带动周边乡镇种植花卉。村民们“既闻花香,又见分红”;

丰台区卢沟桥乡将地处偏僻的村庄和地理位置优越村庄的资源进行整合,统一发展。“郭庄子、大瓦窑的商业用房原来每天每平方米的租金也就1元,把他们的资源整合到六里桥、西局桔皮,租金每天每平方米涨到了5元。”卢沟桥乡乡长李惠松说。

土地“活起来”,正让北京农村的面貌发生变化。

“2011年,北京第一产业的土地产出率是每亩829元。与北京的经济总量、生产力水平相比,土地产出率很低。如果去掉各种补贴,产出率可能还要更低。”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表示,这就意味着土地应该流转起来。“农村有着丰富的静态资源,就是土地,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应该把它变成资本,进而变成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牛有成说。

截至目前,北京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总面积共计462.2万亩,确权土地流转总面积为237.1万亩。很多区县纷纷通过流转集中后的土地开展规模化经营,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通州区于家务乡的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大棚里,西红柿挂在绿色的藤蔓上,就像过年时的灯笼,让人看着就喜庆。园区管委会主任张洪亮告诉记者,他们园区就是通过土地流转出来的,有3.2万余亩,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分子育种实验平台、籽种中试基地、航天育种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园区。“我们还解决了1600多个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张洪亮说。

“土地流转前后,农民收入可是有了不小的差别。今年跟前几年相比,人均增加了三四千元。”通州区于家务乡党委书记甄宇早就把账算了个清清楚楚。

农业用途的土地通过流转“活”了起来,那么,集体建设用地又能通过怎样的方式得到创新利用呢?大兴区旧宫镇作出了探索:打破过去村集体各自为战的发展格局,实行镇级统筹、联村联营、分片区组团式开发,逐步实现全镇农民资产统一经营、分配一致的目标。旧宫镇党委书记刘景瑞介绍说,依托地铁亦庄线旧宫东站、蒲黄榆路南延、绿隔地区建设、城乡接合部改造等机遇,旧宫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全镇范围内的农民上楼、项目开发。旧宫南街、庑殿、旧宫、集贤4个片区全算下来,最终将实现资产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近期年收益预计能达到3亿元。

让土地“活”起来带动农民富起来的精彩戏码,眼下正在京郊大地上演。据悉,接下来北京将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办证工作,并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和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加快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集体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