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12年三大谷物(小麦、玉米和水稻)进口数量猛增相比,进入2013年以来,我国三大谷物进口增速一直呈负增长。虽然粮食进口增速下降,但是,通过进口一定量的粮食填补国内粮食缺口将呈常态化趋势。
如何把握好粮食进口与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平衡点,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决策部门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进口增速持续下滑
根据农业部市场司提供的数据,今年三大谷物进口总量有所下降,但是进口情况又有所不同,其中小麦进口在10月开始反弹;而玉米、稻谷和大米继续呈现负增长。
国内供需形势较为宽松是三大谷物进口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从供给来看,今年我国小麦、大米和玉米连续多年丰收,供给十分充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达到60194万吨,比2012年增长2.1%,实现10年连续增长。从需求看,三大谷物需求有所下降。由于成本优势丧失,今年小麦替代玉米的饲料消费需求明显下降。但是进入10月份,小麦进口又呈现增长,预计今年我国小麦进口突破65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
国际粮价回升,与国内粮价的差距缩小,是刺激粮食进口的重要原因。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稻米进口上。由于国际米价上涨,特别是越南政府推出大米储备项目,大幅度提高稻米收购价,导致价格反弹,今年9月份大米平均出口价格比6月份上涨了5%,为每吨432美元。国内外大米价差缩小,导致今年5月至8月期间国内大米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出现下降。
净进口趋势难改
今年小麦、玉米、大米进口量,还是保持净进口态势,根据农业部市场司提供的资料,2013年1至10月,我国谷物净进口985.3万吨。专家表示,我国三大谷物净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已经出现。
谷物净进口局面的形成,除了供不足需这个基本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外谷物价格差距造成的。
造成我国粮价高于国际粮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生产成本上升推动国内粮食价格上涨。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至2011年,我国三种粮食生产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分别上涨了85%和119%,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大幅上涨,直接推高了粮价。二是与国家现行的价格支持政策有关。近年来,国家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或临时收储价格,使国内粮价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从目前进口趋势看,未来粮食进口还会持续。我国粮食产量虽然实现了难得的“十连增”,但是受土地、水等资源的限制,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供给压力仍然很大。利用国际市场填补国内粮食缺口也是必不可少的。
加强粮食进口管理
目前三大谷物进口总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不是很大,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但是,从长远来看,粮食进口增加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农业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国家必须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还需要加强粮食进口管理,通过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关税配额政策,为国内粮食市场筑起一道保护屏障。特别是在国内小麦、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背景下,加强粮食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可以避免国外廉价粮食过度进口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对粮食产业造成损害。根据国家发改委2012年10月公布的2013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小麦、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粮的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2215.6万吨,其中小麦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比例不到5%,基本上不会改变我国粮食产需的基本面。从目前进口趋势看,三大谷物进口量很难超越2012年1398.3万吨的进口总量,更不会突破今年的进口关税配额总量。
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粮食进口与国内粮食自给率之间的平衡点,平衡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首先要确保小麦、稻谷、玉米三大谷物95%以上的自给率,并对这三大粮食品种进口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例如大米和小麦进口定位于品种调剂,玉米进口主要满足饲料需求的增长。其次要利用好国际市场资源,在国际粮价处于低位时期,适当多进口粮食作为储备,并适时投放市场以满足加工需求;在国际粮价处于高位且国内供给充足的时期,可适当出口,以提高农民种粮收益。第三,要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进口粮食对国内产业造成负面影响。例如,我国大米进口大幅增加已经对国内市场和加工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其直接原因是进口大米价格低于国内大米价格。另外中越边境小额贸易发达,通过这种贸易方式进口的大米关税减半征收,降低了大米价格;大米走私情况也较为严重。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我国粮食进出口的监测和管理,严厉打击走私,规范市场秩序,为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