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收过后不忘补欠账
张雪

我国粮食生产喜迎“十连增”,是众多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当中,一定离不开水利的有力支撑。特别是今年,在“南旱北涝”的“双重考验”下,水利工程发挥旱能灌、涝能排的作用,有力地化解了干旱和洪水对粮食生产的威胁。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水利对于粮食生产的基础作用。我国对水利建设一直高度重视,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突出位置来抓。随着近年来“真金白银”的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新进展,为粮食连年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成绩的背后,我们更需正视农田水利欠账多、基础依然薄弱的现实。有很多老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比如,目前我国还有近一半的耕地缺少灌排条件,现有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再比如,农业用水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业用水量占到全社会用水总量的60%以上。另一方面,还要面对一些新情况: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气温升高、雨带波动等问题,传统的旱涝格局发生变化,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在功能定位、建设标准、配套装备等方面不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

这首先需要解决好投入的问题。农田水利建设带有很强的公益性,要发挥公共财政在建设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但水利投资欠账很多,不论是大的水利项目,还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光靠财政投资难以满足需要,还需要深入研究资金筹措新机制,努力拓宽资金渠道。要增加财政贴息,扩大政策性贷款规模,积极探索收益权质押贷款、设备设施融资租赁等,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

随着投入力度的增加,大量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都将进入实施阶段。要确保项目更好落地见实效,要在项目管理机制上多加探索。针对一些地方“等靠要”思想抬头等问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立项,要引入竞争机制,对政府重视、部门配合、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优先支持。并且,项目的实施要充分做好规划。要科学确定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规模、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优先解决突出问题,有重点也要有延续性。

“十连增”过后,我们又站在了新的起点。眼下正是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关键时期,要抓紧时间对水毁灾损工程进行修复,确保春播春种;加快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搞好雨洪资源利用,进一步提高抗旱减灾能力,为明年的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