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从生态的层次来描述和理解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征及对于整个产业的影响,并以此来揭示产业技术创新的演进规律。从系统的一般特点来看,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互惠共生、结网群居、协同竞争、领域共占等特征。而在实际上,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由产业内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各类中间组织甚至政府、个人等创新主体以及产业发展的技术条件、科技政策等众多要素密切配合、协调互动的综合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构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和有机联系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整体。
如果说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由很多创新主体组成,那么,企业就是这些创新主体中的主导者。在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一方面,企业是各方面要素作用的联接者。企业是创新的供给者、实现者,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企业也是创新的需求方,引导着产业内其他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发挥着联接用户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创新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围绕着产业整体的需求,企业之间形成创新的联接与互动,构成产业创新链条。从这一点来说,企业一方面像“植物”一样在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不断释放其他创新主体需要的“氧气”,一方面又不断从创新群落的其他生物体中吸取营养。
在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既取决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建设,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人才等,也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创新土壤和养分。企业应充分吸收和利用这些创新养分,将自身的创新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之下,加强协同与合作,积极创建有利于发挥创新生态系统优势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在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中,获取有利的位势和快速成长。
一是加强产学研的协同与合作。当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弥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并在合作中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整体效能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主要以短期、项目、人员合作为主,在突破制约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大关键问题上支撑不够,不利于提升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尤其是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围绕着突破产业重大技术创新的需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了长期、机构合作,共建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包括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增强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尤其是一些企业,如华为、宝钢等,通过设立基金等方式,加强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支持与合作,使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基础和效能有了更为明显的提高。
二是完善产业创新链条。企业之间围绕产业链形成的创新链条,对于推动整体系统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产业的创新成果并不少,经常在某些环节取得较为重要的突破,甚至能够在国际上取得领先地位,但是,从整个系统来看,却往往难以带动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科技孤岛”现象。对于企业创新来说,真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在于整个创新链的培育,并推动产业的形成和共同发展,这在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表现尤为明显。例如,近年来在TD标准(我国确定的3G标准)的应用上,我国设备供应商、运营商、用户通力合作,共同推动TD标准的研发和应用,共同构造了一个产业技术创新的共生系统,在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相关企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我国消费者也得到了现实的利益。
我国创新链与产业链难以协同,原因之一是基础材料和零部件领域创新能力不足。例如,根据2009年初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问卷调查,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只能满足中低档车型的基本配套要求,对代表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零部件产品,特别是关乎汽车节能、环保、安全的汽车电子类零部件产品,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创新链与产业链难以协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围绕产业创新链的组织存在不足。当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出现,为构建产业创新链提供了较为有效的组织模式。联盟集成了产业的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条,组织创新活动,对于弥补创新环节的不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我们在打破体制束缚、激发创新活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环境。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要求有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及相对稳定的成长条件。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能够为产业技术创新系统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能够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发展以及功能的不断提升。现阶段我国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仍然不高,又经常受到外部的冲击,往往在良性的生态系统还未形成时就遭到破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始终处于调整与重构之中,企业始终处于接纳与吸收外部冲击的过程中,难以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培育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环境,是我们在制定创新政策时应当充分注意的。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