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记者来到上海东北部的爱姆意机电设备连锁有限公司,很难想象这个静悄悄的公司去年经营规模已经上百亿元。下午5点,公司技术人员在计算机上打开365me电商订单控制中心,记者看到,这一天仅上海区订单处理量已有几万笔之多。
这是一个非典型的“生产型制造”企业——10多年前一批上海和全国著名工业企业走到一起,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爱姆意机电设备连锁有限公司提供产品、服务和供应链,不久还将联手银行,推出企业信用卡,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这几年,类似爱姆意这样借力信息技术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企业在上海越来越多,信息化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显著增强,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设计研发、创意服务、专业维修、检测检验等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迅速。
上海宝钢设备检修有限公司通过建设基于工业物联网的连铸设备维护系统,实现了实时高效的设备检修服务。该项目将设备的设计、工艺、生产计划、调度、加工和物流等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现场使用数据库,通过现场使用数据实现设备状态、故障检修计划和维修备品备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生产和维修成本,增加了钢铁企业设备使用效率。
上海贝尔通过建设“三网融合”装备产品精益研发设计流程再造和信息化融合项目,以信息系统再造研发业务流程,并逐步集成企业已有的信息化系统和工具,提升企业精益研发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企业研发管理能力从规范化、模块化、协同化走向精益化,减少了产品设计中的浪费,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加速了产品上市的时间。
江南造船集团在国内首次将生产过程仿真技术应用于船舶行业,构建了基于建造过程仿真的制造执行系统。项目建立起涵盖所有生产作业单元的数字化模型,实现对船舶建造全过程的数字化仿真和对船舶建造全过程生产能力的准确评估。通过仿真手段来支持船舶建造计划的验证、评估与优化,最终实现与生产计划系统的集成运行,形成数字化工厂的示范。
上海汽车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工艺规划与仿真及数据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针对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设计、仿真和管理应用需求,重点对汽车企业产品制造以及相关的数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实施和应用,提升了企业工艺设计能力,提高了产品制造质量,降低了开发成本,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为企业及整个汽车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上海商务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再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疲软,传统工业化道路进入新的瓶颈期。上海坚信“两化融合”是突破瓶颈成就高端“智造”的利器。
上海将“两化融合”推进目标锁定聚焦新兴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建设创新集聚的全球高端“智造中心”,重点聚焦航空、船舶、生产性服务业等具有优势地位或战略意义的10个产业加以推进,加强以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两化融合”创新示范应用,树立了一批行业标杆企业和典型示范案例,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中国商飞投资1亿元建设全球协同研制平台,带动协作单位和供应商等业务系统对接,形成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备配套保障能力的航空研制生产体系,生产现场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和大型客机供应商研制符合性管理项目则保证了工程“零差错”。
上海电气下属的电站集团、三菱电梯等企业围绕风电装备、电梯等关键产品,着力推进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部署,打通了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的信息通道,加快了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上汽集团围绕自主荣威品牌建设,开发建成国内首个集成且支持柔性生产的汽车制造执行系统,缩短了制造周期。上海泛亚汽车通过在制造链前端的研发环节,借助计算机辅助工程、虚拟仿真模型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了设计研发的智能化。
上海焦化采用综合自动化信息平台实现生产装置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甲醇产量从33.5万吨增至49.1万吨,能耗从49.51降至48.67。上海氯碱启动21项节能减排信息化项目,通过聚氯乙烯生产裂解炉余热资源回收等技改降低产品单耗。
“两化融合”引领上海的高端“智造”,支撑上海的转型升级,点亮上海“智慧城市”的明天。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健说,未来上海“两化融合”将以信息技术发展渗透为契机,积极关注培育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增强未来产业发展后劲。
记者了解到,上海将推进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概念下的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电网等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关注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经济、移动互联网、两头在沪等新业态,以及电子商务等领域内的新模式等,积极把握新经济发展平台化、联盟化特点,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平台经济,推广同业联盟、异业联盟和产业联盟等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