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偏居一隅到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重要平台——
一个华侨农场的华丽转身
本报记者 童 政 周骁骏

离开广西南宁市武鸣华侨农场后,华叔的笑容一直在记者脑海中挥之不去。

华叔叫张明华。1960年,10岁的张明华随家人从印尼归国。长大后,他在农场的茶园工作。如今,他已退休。2010年,华叔告别生活了50年的棚户区,住进了三居室的经济适用房。白天,华叔会和老伴一起打理自己在市场开的服装店,晚上,华叔会去小帽山广场跳舞。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在这里,自己是跳印尼舞蹈跳得最好的。

“变化太大了,这么多高楼,这么多企业,这么多公园绿地,还有这么好的学校、医院,我做梦也没想到啊!”华叔动情地说。

华叔的一番话,代表了一代归侨的心声。曾经的甘蔗林、砖瓦房,早已被崭新的现代化建筑取代,一座以工业产业为支撑的生态卫星新城,正在南宁市北郊强势崛起……

“华侨农场的发展,得益于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重要平台,得益于其战略转型。”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胡志崇说。

2004年之前,农场完成了从农业种养向工业园区的重要转变。而2004年以来,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力,又逐渐实现了从工业园区向工业新城的转变。

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作为服务博览会的重要平台,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华侨农场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从此,开发区已经成为南宁市乃至广西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投资潜力的区域之一,并于今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由于远离都市,生活不配套,开发区创建初期有产业、有就业岗位,却难找到工人。为吸引人、留住人,开发区引进南宁市最好的医院和中学到开发区办分院、分校,同时,面向农场职工和务工人员建设了大量的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此外,开发区还提供了和城市一样的社会保障,在南宁市率先实现了对全体居民提供从学前教育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

优越的环境留住了产业工人,也吸引了企业。到2012年底,开发区入驻企业达270多家,投产企业120多家,其中亿元企业达4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65家。

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开发区还依托东南亚归国华侨聚集优势,挖掘归侨语言、服饰、美食文化及东盟元素发展旅游业,着力打造环保、运动、休闲、旅游胜地。目前,开发区成功举办了“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建设了品种最齐全的东南亚小商品批发市场,成为广西旅游业的又一崭新名片。

从农场到工业园区,再到工业新城,农场两次重大转型,都依托于国家改革开放和周边外交战略,归侨的命运、农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华叔,愿你生活得更美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