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和组织化水平,可以直接解决政府部门想干干不了、农民个人想干不会干、监管部门想干很难干的事。地里种什么菜、种多少、怎么种,菜田喷什么药、喷多少、怎么喷,蔬菜卖到哪里、怎么卖、卖什么价,安全质量谁来管、怎么管、怎么查,等等,这些都是部门和个人很难干的事情,但是农民专业化组织做起来就相对容易。
近些年,蔬菜问题一直是市场关注的话题,也是令许多人劳力费神、“伤脑筋”的问题。
概括起来,蔬菜话题在两个方面引人关注。一是价格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全国性的低温寒冷天气,南北多地菜价持续上涨,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已连续上涨11周。可就在这波价格上涨之前,许多地方还在为“菜贱伤农”出主意想办法。一个是质量安全问题。这些年,随着质量安全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从种植源头到流通加工环节对蔬菜质量安全的把关要求越来越严、越来越高,蔬菜整体质量安全水准明显提高,但个别地方、个别产品偶有发生的药残药高等质量安全问题还是让消费者提心吊胆。这些事件虽是间或发生,但影响很大、波及很广。
可以说,价格与质量安全,是蔬菜市场的两个基本问题,其他问题比如蔬菜种植面积增减、流通环节多少、销售成本高低等无不与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为了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这些年各地与各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针对性措施。在降低流通成本方面,先后开辟了“绿色通道”、展开了“农超对接”;为了稳定市场行情,各地扩大了城市“菜园子”面积,推广了“南菜北运”和蔬菜储备;为了保证蔬菜质量,各地加强了信息预测预警,不断完善质量监管监测。应该说,这些应对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
不过,从蔬菜市场来看,这些积极效果与消费者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这些年蔬菜价格波动似乎没有消停过,市场一有风吹草动,蔬菜价格就坐上了“过山车”,让“菜园子”和“菜篮子”受到伤害。原因究竟在哪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只注重了应急性、应对性地解决蔬菜市场的价格涨跌和安全监管,甚至总是采用一些头痛医头式的解决办法,没有从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这一根本的解决思路上下大力气、下真力气,导致蔬菜价格波动频繁发生。
道理很清楚。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和组织化水平,可以直接解决政府部门想干干不了、农民个人想干不会干、监管部门想干很难干的事。地里种什么菜、种多少、怎么种,菜田喷什么药、喷多少、怎么喷,蔬菜卖到哪里、怎么卖、卖什么价,安全质量谁来管、怎么管、怎么查,等等,这些都是部门和个人很难干的事情,但是农民专业化组织做起来就相对容易。这些年凡是蔬菜供应比较好、价格相对平稳、农民收益相对稳定的地方,农民的专业化组织发展都比较成熟。
客观地说,我国农民专业化组织近年来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但与现实需求相比,发展速度和质量提升还是慢了。一方面这是由于长期分散耕作、分散居住的农民不习惯于市场化组织,同时年轻有知识的劳动力又大量外出;另一方面在于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引导和扶持的力度还不够。扶持农民的专业化组织是件很麻烦的事,因为多数专业化组织缺乏人才,需要花精力发现、培养、培训;多数专业化组织起步阶段缺乏资金和市场经验,需要花力气协调、动员方方面面给予支持;同时专业化组织在税收上得到国家减免政策支持,对地方财政贡献远不如招商引资来得直接,有些吃力不讨好。这样一来,就出现农民专业化组织说起来重要,但推动起来缓慢的现象。
要长远解决蔬菜市场的价格和质量安全问题,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发挥“市长这只手”的作用,整治市场环境、加大农业补贴、建立收贮机制等,更需要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重要的是加快农民专业化组织建设,以广泛的、专业的、现代的农民专业化经营方式来解决蔬菜等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安全供应。如此,才能让我们不总是为蔬菜价格波动“伤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