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关村布下新“棋局”
——访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
本报记者 赵淑兰

△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的中关村”、“中国的硅谷”。

△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由一区10园扩展到一区16园,面积由232.5平方公里扩展到488平方公里,空间范围增加一倍多,实际上是赋予中关村驱动发展、引领发展的更强的国家使命和责任。

△空间范围扩大,使中关村有更多的空间资源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在国内具有带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空间布局调整,是将北京市各区县具有创新潜能、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的空间区域,纳入中关村政策区范围,这有助于使中关村20多年探索出来的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尽快向其他区域拓展和延伸。

记者:国务院近日批复同意中关村空间规模和布局调整方案,中关村的规划面积从232.5平方公里调整为488平方公里。您认为这次空间调整对中关村更好发挥创新驱动战略的引擎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赵弘:中关村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创新活力最为强劲、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中关村的创新型企业积极通过技术交易、创新协作、设立分支机构、共建园区等多种模式,促进中关村的技术、产品、服务和品牌的输出,在实现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全国创新发展。2011年中关村输出技术合同近3万项,交易金额达到1320.6亿元,占全国的1/4以上,其中近80%的技术交易额流向了京外地区。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的中关村”、“中国的硅谷”。同时,创新空间资源不足、创新转化成本较高、创新链条不完善等已成为中关村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次中关村空间范围增加一倍多,实际上是赋予了中关村驱动发展、引领发展的更强的国家使命和责任,有助于中关村凝聚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承载更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形成更强大的创新增长极,在带动区域乃至国家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中关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这次空间调整对于中关村承担这一战略使命,能够产生什么影响?

赵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国际竞争的焦点,也是决定我国在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中战略地位的关键。这次空间范围扩大,使中关村有更多的空间资源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在国内具有更大带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记者:从区域经济角度,中关村如何更好地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带动首都经济圈及京津冀区域发展?

赵弘:首都经济圈及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第三个正在崛起中的具有全国影响力、带动力的城市群。这一经济区域的特色化路径、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突出特征就是要高扬创新的旗帜,发挥首都创新资源效能、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整体打造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区、标志区。现在首都发展中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其解决思路就是要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站在大区域的空间尺度上,来谋划首都功能、区域空间格局的再优化,一方面发挥中关村创新优势,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发挥首都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丰富、转化成本低等优势,由此形成首都与周边区域的创新合作链条,以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记者:中关村一区16园如何更好地形成差异化定位、协同发展?

赵弘:这次空间布局调整,是将北京市各区县具有创新潜能、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的空间区域,纳入中关村政策区范围,这有助于使中关村20多年探索出来的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尽快向其他区域拓展和延伸,从总体上是有助于提升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但是,各园区之间在产业定位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资源引入上存在一定的竞争。需要创新中关村管理体制,建立中关村一区多园的协调发展机制,通过顶层设计、差异化定位,实现各园区资源优化、特色化发展,一方面要探索跨区县的利益协调机制,比如研究建立“研产分离”项目、产业转移项目的输出地区与对接地区的GDP分计、税收分成等利益机制;另一方面,要探索政府对跨园区经营企业的服务和管理机制,推动融资、孵化、创业服务等专业服务在各园区之间的共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