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省商水县城沿217省道向东行驶10公里,一望无垠的“蔬菜海洋”映入眼帘。细雨中,油亮的蔬菜鲜嫩欲滴,生机勃勃。
种菜大户王争林刚从北京送菜回来。看到记者时他满脸喜悦,丝毫不见跑长途后的疲倦:“这一次拉了1万多斤菜,满满两大车。有意大利椰菜、日本蒜苗、美国香菜、油麦菜、娃娃菜和黄心菜,和以前一样,一到北京很快就销售一空。”王争林的妻子张翠告诉我们,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很多菜商、菜贩都认识王争林,由于他运去的蔬菜品质好、价格公道、销量大,菜贩们都热情地称呼他“王蔬菜”。
王争林的父母和兄弟都是种菜能手。1990年,不到20岁的王争林走出校门去北京打拼,先后在广告公司跑过业务、开过饭店、做过市场管理。最终,他受家人影响选择了经营蔬菜。从摆摊销售发展到批量贩卖,他很快积累了一定资金,完成了从“菜贩”到“老板”的身份转换,也结交了不少蔬菜商户和菜农。
王争林说,在外见识多了,他感觉到家乡“麦茬豆、豆茬麦,改茬就把红薯栽”的传统耕作模式太守旧了。一家一户种几亩地,投入大、产出少,不利于规模化管理,已经无法跟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于是,他萌生了返乡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想法。
今年5月,王争林放弃在北京的优厚收入回到河南。他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以生产叶科类蔬菜为主的鑫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商水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以每亩1000元流转金的标准,与多户农民签订了930亩土地返租协议。现已累计投资1100万元,发展蔬菜种植面积1060亩。
蔬菜基地统一灌溉施肥、统一规范管理。他还新建了1个容量为20吨的冷库,购置了3辆运输车辆,合作社的业务涵盖了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现在,合作社平均每天出菜5500斤左右,多的时候可以达到15000斤,预计每年亩产值可达15000元。”王争林越说越兴奋。
王争林特别强调,鑫园蔬菜之所以非常受欢迎,订单接连不断,是因为选用的是优质品种,施用的是农家肥,完全符合绿色无公害的标准。“不少蔬菜从菜地里采摘后,能立即包装和装车,一夜之间就能送到北京等地市场。”王争林不无自豪地说:“前一天这些蔬菜还在地里生长呢,第二天就出现在了市民的餐桌上!新鲜、口感好,是鑫园蔬菜主要的特色。”
现在,王争林的合作社通过横向联合、跨村发展,已吸纳农户860户。社员们把土地交给合作社后,可以外出工作,也可以在合作社打工。目前合作社有“固定工”120人、“钟点工”200人,忙时“钟点工”可达800人。主要负责蔬菜的浇水、施肥、治虫、采摘、包装、分拣、入库、装运等工作。每名工人的月工资均逾千元。
“过去种芝麻种豆,1亩地1年能有一千四五百元的收入。现在土地交给合作社,1亩地光是年租金就有1000元。自己在社里打工,1年又能赚一万四五千元。”周王村61岁的农民王殿国给我们算了一笔收入账:“同样是干地里的那些活,当然是参加合作社划算!特别是我这个岁数的人,在家门口就有了赚钱的门路!”
既能发展事业,又能惠及乡邻。王争林很有成就感,他认为当初从北京回乡创业是对的。
现在,他有了新的规划:“我要进一步培育和引进新品种,完善基础设施,把业务继续做强做大。争取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打造出一个在河南数得上的中原蔬菜基地。在远销北京等大城市的同时,供给周口本地市场,还要占领河南蔬菜市场的较大份额!让乡里乡亲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并且有个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