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良法管理收益好
本报记者 李己平
黑龙江垦区采用大马力多功能收割机,实现大豆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倪伟龄摄

12月3日,记者来到吉林省九台市九郊乡马家岗子村。豆农张秀荣家的仓房里,堆放着今年收的大豆。敞开的面袋里,豆粒圆润、饱满,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金黄色。

正如那首歌里所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和高粱。张秀荣的家乡,松花江流水奔涌,黑土地富饶丰沃,是东北大豆的核心产地。

在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下,张秀荣今年种了些良种大豆。“山坡地种大豆,管理起来方便,比种玉米省劲儿,劳动投入要少些。”

“今年大豆价格不低。九台市大豆收购价是每斤2元,比去年提高了1倍多。”收了大豆后,张秀荣还用一部分豆子做酱,或是送到附近的豆腐坊和油坊加工。

但是,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她种的大豆并不多,这些年她家更倾向于选择改种玉米,原因是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较高。不少村的作物种植,已经向玉米集中。村里种哪种作物更合算?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公顷地只能产出约3000多公斤大豆,单产偏低。按每斤2元的市价,收入约1万元,去掉成本约3000元,净收入约7000元;但同样的地种玉米,收入超过2万元,去掉成本约7000元,净收入约13000元。

目前,大豆在种植技术上也有待改进与完善。九台市农业局局长高野告诉记者,大豆种植有连作障碍。在同一块地里连续种植大豆,会造成大豆病虫害加重。因为大豆根系含有玉米所需氮肥,与玉米轮作能实现双向增产,这成为大豆种植的最佳模式。不过,玉米在田间管理中使用除草剂,会造成轮作的大豆明显减产。

大豆种植量缩减,但大豆的战略地位不容忽视。大豆是高油、高蛋白作物,是膳食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禽畜饲料的重要蛋白源,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豆需求量急剧增加,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近年来,国产大豆的萎缩和进口大豆占据主导地位,对产业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吉林省,大豆产业在研发新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产业化推进等方面创新发展思路,近年来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

2002年,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员孙寰教授育成世界第一个商用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后根据不同地域特点,陆续开发出5个品种。但因为制种难题,杂交大豆尚未实现产业化。孙寰教授退休后,他的助手赵丽梅率领十多人的课题组,对杂交大豆开展产业化推进。目前,杂交大豆进口传媒成本高、移交率低的问题已得到解决,病虫害得到控制,项目也得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支持。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兴农大豆公司介入项目后,实施了品牌注册和产业化推进,目前该项目已有豆田3000亩到5000亩,每公顷平均产量约4000公斤,示范田每公顷平均产量高达5332公斤,初步解决了产量低的问题。

在种植方面,吉林省部分地区已使用抗重茬种衣剂和玉米大豆共用除草剂,以减少连作、轮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九台市,吉科生物、朱老六腐乳厂、田野泉公司、龙华公司等一批大豆深加工企业将大豆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企业经营状况和产业环境正在得到逐步改善。

“大江南北访五谷”系列报道一览表

玉米篇 11月25日13版

谷子篇 11月27日6版

水稻篇 12月1日8版

小麦篇 12月2日15版

红薯篇 12月5日15版

马铃薯篇 12月7日14版

大豆篇 今日本版

至此,本系列已全部发完。本报记者将继续新的调研,拟于近日采写“岁末年初话六畜”系列,敬请关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