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世的第10个年头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投资合作渐趋活跃,为我国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机遇。从国内来看,我国工业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一些企业已经在“走出去”的实践中积累了跨国经营经验,增强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本期“中央电视台 经济日报联席评论”关注话题——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国将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互利合作;支持在境外开展技术研发投资合作,鼓励制造业优势企业有效对外投资,创建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
在入世的第10个年头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投资合作渐趋活跃,为我国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机遇。从国内来看,我国工业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一些企业已经在“走出去”的实践中积累了跨国经营经验,增强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10月初,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了系列特别节目《跨国并购》,认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不仅是因为自身需求的急剧增长,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并购给目标国带来了资金、市场、就业,帮助他们分享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带来的发展机会。”这套节目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国内外跨国并购领域的基本面貌,进而揭示出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经济在当前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实力的有效途径。
从根本上讲,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现实动力源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方面,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的集中有利于发展规模经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形成资产雄厚、技术先进、管理高效的大型企业,有利于增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从一些企业的实践看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条:
一是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通常来看,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根本在于通过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成本。但在实际运作中,有的企业求大而不求成本降低、求洋而不求技术提升,并购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相符合。
二是风险估计不足。有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前期谋划不周、调研不详,对国外的法律政策、体制运作机制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出现困局却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
三是与并购企业难以融合。如何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消融因不同国别和地区形成的文化和法律差异,减少彼此间的摩擦是更为重要的一步。
因此,对于许多希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练好“内功”应是当务之急。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战略规划,眼光放长远。“走出去”是企业中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应建立在相当实力和对自身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其次,增强风险意识,知己知彼、有备无患。企业在“走出去”时要注意了解国外相关情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不同,决定了需要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应充分考虑法律障碍,注重企业自身建设,重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三是企业“走出去”要脚踏实地、量力而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验不足,要形成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更应注重吸收和依靠国外优秀企业组建国际市场竞争实体,实现互利双赢。这种做法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加可行,也符合当前全球跨国公司发展的大趋势。
不仅如此,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也应当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企业不仅仅要赢得市场,更要融入当地文化、赢得人心和尊重,这也是每个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总之,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步骤。当前,无论是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国际贸易壁垒,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将把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本文执笔:冯其予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节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