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赛事和活动,还是重大自然灾害的现场救援、恢复重建,无论是城市的街道社区,还是偏远乡村的学校、医院,我们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专长和奉献精神撒播着知识和希望。
日益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中,文化志愿者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他们将文化艺术与欢乐愉悦带给基层的人民群众,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辅导员、示范员、讲解员。
和其他志愿者不同,文化志愿者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他们有的本身就是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员,有的是大专院校文化艺术专业的老师或学生,有的是文化艺术单位的退休职工,还有不少是曾经获得各级专业艺术奖项的青年演员,其中不乏颇有知名度的演艺明星。不论年龄、资历、专业有多大的差别,不论志愿服务的环境如何艰苦,文化志愿者都奉献出了真诚的爱心。
基层的人民群众渴望文化艺术的滋润,需要丰富而健康的文化生活,不少人有着较高的艺术天赋和潜力,但往往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而没能接受到正规的文化艺术教育;很多地方群众文化活动活跃,但缺乏指导和培训,水平难以提高。文化志愿者的到来,为他们架起了通往文艺梦想的桥梁。“农民并不缺少文化渴求和艺术细胞,更不缺少对艺术的喜爱,他们缺的只是文化教育和培训”,一位“80后”文化志愿者这样说道。这位志愿者来到农村看了村里舞蹈队的表演,发现舞蹈的编排和演出存在不少问题,就志愿当上了村里的义务舞蹈老师。经她手教出的“学生”有几百人,不少农村大嫂大妈后来登上了省市文化活动的表演舞台。
文化志愿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使他们多方面感受到艺术的美好、生活的情趣。同时,精彩纷呈的文化志愿活动更是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层次,有效弥补了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成为传播和谐与美的使者。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传播先进文化越来越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领域,我国文化志愿者的阵容也随之不断壮大。仅在北京,就已基本形成了全市性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和相应的管理体系,发展了8300余名文化志愿者及10个志愿者团队,共开展了72个服务项目,包含艺术培训辅导、艺术演出、艺术讲座、笔会、大型活动保障、合唱指挥、展览展示等7大类,近4万人次参与文化志愿服务,近200万名各界群众享受服务成果。一些区县从辖区居民的实际出发,组织有艺术专长的居民就近为其他居民提供文化志愿服务,定期举办义务演出和辅导活动,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些城市还着力打造文化志愿品牌,吸引更多热心公益的人们加入志愿者队伍,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使文化志愿品牌越来越响亮。
应该看到,我国的志愿服务是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活动开展还不够规范、运行机制还不太健全,亟待建立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工作规程。文化志愿活动也是如此。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志愿活动不仅是送到身边的演出,不仅是逢年过节的关爱,更不仅是某些大型活动所需的一次性培训,而需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真正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力量。在倡导“自愿”、“无偿”、“奉献”等志愿精神,号召更多的人成为志愿服务一分子的同时,还要在组织协调、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志愿保障激励措施等方面做出规范,实现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经常化储备、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养和项目化配置,从而保障文化志愿活动的深入与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