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记者来到中国海洋大学,正赶上樊廷俊教授在为本科学生讲课,记者便坐下旁听了一节课。
樊廷俊所讲的这门课是细胞生物学。他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又形象,100多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师生们还进行着问答互动。
46岁的樊廷俊,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副院长、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主任、角膜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近年来,他先后获得了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细胞生物学教学团队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课堂上,樊廷俊插讲的一个故事,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他说,美国学者斯垣利·普鲁辛纳在羊瘙痒症的病因研究中,经过8年潜心研究终于推翻了传统的认识观念,确立了新的致病因子,最终他的实验结果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他也因此获得1997年的诺贝尔奖。
“这是我的‘教书育人’方案之一。我是想通过这个故事,激励学生一定要勇于创新,不能思想保守,不能因循守旧。”课后,樊廷俊对记者道出了讲这个故事的初衷。
樊廷俊是1999年来到中国海洋大学工作的,他从无到有建立起了细胞生物学本科、硕士、博士系列课程。樊廷俊说,“教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但如果直接说教往往事倍功半,所以我就根据课程内容自身的特点,结合一些著名学者的科研经历及学术行为的典型事例制定了这个方案。”
在樊廷俊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共7个篇章的“教书育人”方案,分为早日立志、发愤图强、锲而不舍、勇于创新、早日成才、警示、身体健康等,每个篇章都有几个精彩的小故事,“每次讲课我都会插讲与课程相关的故事,这样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正因为樊廷俊注重教书育人,他所主讲的细胞生物学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他所带领的细胞生物学教学团队成为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除了讲课外,樊廷俊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实验室了。樊廷俊到中国海洋大学工作后,开辟了海洋经济动物细胞工程、角膜组织工程和海洋无脊椎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等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课题、省部市级科研课题数十项。特别是以他为带头人的角膜组织工程课题研究,部分实验成果经鉴定已达到世界首创、国际领先水平。
在中国海洋大学的角膜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记者看到这个实验室大约有70多平方米,实验室摆放着各式显微镜、生化培养箱、细胞计数仪、超低温冰箱以及各种实验设备,实验室还间隔出了6间无菌室、8个超净工作台,一些年轻的实验人员正在聚精会神地做着各种实验。“这些实验人员都是我的学生,有的正在攻读博士,有的正在攻读硕士。”樊廷俊介绍说,“我每天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有时候要亲自做实验,有时候要随时指导实验过程。”
在一台显微镜前,海洋生命学院学生邹平正在观察研究细胞的生长状态。她告诉记者,她是从别的学校考过来的,当初就是奔着樊廷俊教授的名气来的,来了以后深刻体会到了樊教授高远的学术眼光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樊教授常说‘严谨为学、诚信为人,细节决定卓越’,实验全过程涉及的每一个点、每一个细节,他都要做指导,每一步都很严谨。”邹平由衷地说。
正是基于这样严谨的治学和研究精神,历经9年时间的艰苦研究,樊廷俊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未经任何肿瘤病毒或癌基因转染的人角膜内皮细胞系、人角膜基质细胞系和人角膜上皮细胞系,突破了组织工程人角膜无法规模化体外重建的国际性难题。
“人体眼角膜结构大致分为三层,分别为上皮、基质和内皮,由于其结构中不含任何血管,所以内皮部分起到了为眼角膜提供养分并保持角膜透明的作用。”樊廷俊介绍说,“人工角膜就是利用人工方法,体外培育出的可用于移植的角膜细胞层。目前,内皮已经进入产业化程序阶段,上皮还在做动物实验,基质正在准备做动物实验,预计年底前还将完成人工全角膜的重建工作并启动动物移植实验。”
目前,角膜移植是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的惟一希望,但由于捐献角膜的数量极其有限,大多数患者因得不到移植角膜而无法复明。这些研究成果产业化后,将使更多的人尽快地重见光明。
“为了让千百万人早日重见光明,我们会加倍努力的。”樊廷俊郑重地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