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6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发创新热情 增强创造活力
——来自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
本报记者 赖 薇 佘惠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27日至30日隆重召开。1300多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从祖国各地齐聚北京,他们亲切地称这次参会为“回家”。过去5年中,被誉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中国科协团结和带领我国5800万科技工作者,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未来5年,他们又将朝什么方向努力?请看记者从会场发回的报道——

促进人才成长 建设人才强国

服务科技工作者,是当好“科技工作者之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为准确及时地了解科技工作者在就业方式、科研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的状况和需求,科协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化的调查制度。每五年开展一次全国性的综合调查,每年组织若干次专项调查,还推动设立了504个国家级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131个省级站点。科技工作者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更加畅通,为党和政府制定科技人才政策提供了依据。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关键是为科技人才成长服务。中国科协和地方各级科协、学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启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灵感,充分集聚国内国际信息资源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服务。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科协系统举办国内学术会议7.3万场,参会人次960余万,在华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800余次,与会国外科学家达22万余人次。

2009年,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与兄弟学会共同承办了“第21届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学术大会”,邀请了包括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专家学者,对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最新研究技术和方法、学科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新的信息和思路。他们还借此与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等多个国际组织联合,首创了“国际高级生化和分子细胞生物学暑期培训班”。每年围绕一个专题,由该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授课,为细胞生物学人才的成长搭建起平台。

在科协八大上,培养和举荐青年科技人才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中国科协副主席刘玠说:“发现、培养和举荐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完善体制机制,让年轻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创新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确保我国科技创新后继有人,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大事。”

2010年,中国电子学会在高校探索建立起学生会员工作站,积极招收学生会员。“我们的学生会员可以享受学会的一切学术资源。我们还针对学生的特殊性,邀请杰出的青年学者给学生会员作报告,不仅为他们指导科研方向,更注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年轻人,使他们树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毋立芳呼吁,“随着学术队伍年轻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学者成为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各学会应放宽职称限制,增加学生会员,针对他们的需求加强服务,更好地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

推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科协的神圣使命。中国科协联合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等部门建立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发布实施《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组织“院士专家科学道德教育活动宣讲团”,深入高校开展巡讲,引导青年学子正确认识科学研究。“此次修改科协章程,专门将‘促进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内容充实为‘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促进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并单列一条,改得很好。今后科协应在推动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科技人员品格修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李红霞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科协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掌握科技工作者的状况和诉求,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切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为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

释放创新活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科协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科协系统拥有企业科协1.7万余个,独立建制县级科协2175个,高校科协700余个,乡镇科普协会3.2万余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0多万个。利用丰富的基层资源,科协在推动一线创新和科技服务方面开展了扎实的工作。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为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科协探索推出了“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崭新形式。截至2010年,已建立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667个,3786名院士专家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重大技术难题,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落地生根,还提高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2009年6月,上海海隆石油工业集团工作站建立,在院士指导下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抗硫钻杆新产品,当年实现销售额3900多万元,创利税700多万元。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在院士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研制出特高压LMZ1-550电流互感器,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企业出口创汇326万美元;其研发生产的高原型互感器还被用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载人飞船实现航天飞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仅引进高端智力,科协还在企业中广泛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激发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为企业创新集聚“金点子”。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18.1万项,参与科技人员780万人次。中国科协八大代表、辽宁省科协副主席聂晓玲说:“我在大连造船厂科协工作了9年,发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是科协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建议设立国家级‘讲理想、比贡献’项目奖励,提升活动的水平,增强活动的效果。”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科协工作的一面旗帜。自2006年起,中国科协就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通过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和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等,有效地集成农村各类科普资源,使大批“土专家”和实用新型技术有了用武之地,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安徽省肥西县三岗村是著名的花木之乡,规模位居中部地区之首。三岗精品花卉批发市场的经营者正是由“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过的肥西县三岗苗木花卉经纪人协会。该协会理事长刘义旭告诉记者,协会成立于2004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花农解决销售问题。2004年,一亩苗木纯收入为700元至800元,现在能达到1万元,甚至超过2万元。目前全县从事苗木生产的农户达3.7万户,占全县农户的26%,人均纯收入达8900元。

据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翟晓斌介绍,“十一五”期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投入“以奖代补”资金7.5亿元,表彰了4659个先进集体和个人,带动农户2145多万户,培育和推广新品种3.5万个(次)、新技术2.4万项(次)。

“希望中央进一步增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资金投入,并加大对科普惠农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激发更多的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迈向现代农业。”河北省邢台市科协主席关跃刚说。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提出,未来五年,科协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更加奋发有为。

共享科普资源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据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5年的1.60%提高到2010年的3.27%,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实现了《科学素质纲要》确定的“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科协是我国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数字变迁的背后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孜孜不倦工作的身影。

“七大”以来,中国科协以国务院发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契机,针对社会科普资源分散、优质原创科普资源供给不足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努力提升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布实施《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方案(2008—2010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创作。建成开通中国数字科技馆,公众访问量超过1.7亿人次。评选颁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推出《科学启示录》、《世博的科学传奇》等一批精品科普作品,出版科普图书5000余种,科普资源储备更加丰富多彩。

科协积极推动科普活动进学校、农村、企业、机关、社区,把科学素质工作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普大篷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0年,中国科协借鉴国外科技传播的先进经验,发起了“将科技馆‘搬到’车上,为基层群众送科普”的项目——“科普大篷车”。在科普大篷车的配发上向西部地区倾斜,不仅优先配发车辆,还全额或较大比例地承担了车辆的购置费用。13辆科普大篷车落户西藏,总行程达78万公里,接受大篷车宣传教育群众累计达100多万人,被广大农牧区群众亲切地称为“科技轻骑兵”。10年来,全国382辆车累计行程1200万公里,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到集市社区、田间地头,惠民7800万人次。

韩启德告诉记者,从今年起,中国科协把社区居民纳入科普工作的重点人群,将探索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广泛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社区科普活动,并逐步构建社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升城区居民科学素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未来5年,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将逐步完善,优秀科普作品将不断涌现,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将得到显著加强,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将提高到5%。

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二五”期间,在中国科协的团结和带领下,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一定会更加自觉、积极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弘扬创新文化,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上图:5月25日,孩子们在郑州市科技馆里观看细胞结构模型。

郑州市大学路民工子弟小学和郑州市二七区妇联共同组织留守流动儿童走进郑州市科技馆参观,孩子们通过动手实验体验科学现象,学习科普知识,享受科技知识带来的快乐。

新华社记者

朱 祥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