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三农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民生活的大变化
本报记者 刘 佳

  早春的田地里,青青的麦苗随风摇摆,记者站在鱼台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农田边,看着整齐规划的稻田、平整宽敞的田间道路以及不时路过的运送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拖拉机,脑海里自然而然就浮现出繁荣的农业生产景象。

  “以前这里叫‘北大淤’,田里没有路,土又黏,如果下雨时人走进来了,脚都拔不出来。而且田里收成也差,小麦亩产也就三四百斤。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后,现在这里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林成网,小麦亩产达到800斤以上。”鱼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张冬青自豪地对记者说。

  鱼台县从2006年开始,将老砦、罗屯、唐马三个乡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涉及29个行政村,人口1.5万人,总土地面积4.5万亩。目前共计完成整修沟渠路111条,新建、维修排灌站7座,新建节水灌溉U型防渗渠工程24.5公里,机耕路砂石硬化54公里,林网植树22万株,培训班培训人数达9500余人次。

  “我们是主动找到张冬青主任希望能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唐马乡古洼村党支部书记古继书这样告诉记者。

  问及原因,古继书笑了,他先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字:土渠3米多宽,U型渠1米半宽,修U型渠大大节约了土地面积;以前两天两夜浇的地,修了U型渠后只需两个小时;自己浇水一年一亩地水费200元左右,项目实施统一灌溉,一年一亩地只需五六十元;由于地下水位高,以前小麦浇水绝产,不浇水亩产三四百斤,实施项目后,亩产能到八九百斤;一个人一整天只能收割一亩地,田间路修好后,大型收割机械能进田,一亩地只需10分钟……

  “算清了这些账,还能不去争取项目吗?我再讲个事情。”古继书的话匣子打开了,“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前,曾经因为田里的水排不出来,导致村里大部分田地绝产。2009年年初全国大范围发生了旱灾,许多地方农作物旱情十分严重,而我们项目区内却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果,排灌站、机井完备,田间排灌渠系健全,农业生产没受任何影响,农作物长势良好,村里的农民照样丰收。”

  在古洼村采访时,记者遇到了村民王涛。“这两年村里有什么变化?你的生活有什么改变?”记者问。王涛说,“路好走了,田里产出高了!长杂草的土渠改成5米半宽的砂石路后,大型农业机械都能进来,缩短收庄稼的时间了,我用节省的时间在外打工,一天能挣八九十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古继书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每亩地多收入三四百元的同时,能节省总共五六百元的水费、电费和人工费。村民自觉地把自家挡着修路的大棚都拆了,那一个大棚一年能收入两万元呢!”

  张冬青告诉记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了田间小气候,优化了生态环境,项目区内实现小麦、水稻粮食增产194.5万公斤,棉花增产20万公斤,大蒜增产60万公斤,直接增加农民收入933万元,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增加500多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