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县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洛川旧县镇西村
最后一个“减密度”的果农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雷智学 杨 帆
 作为世界苹果的最佳优生区之一,陕西省洛川县全面普及“大改行、强拉枝、减密度、有机肥”为主的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

  陕西省洛川县是世界苹果的最佳优生区之一。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的苹果栽植面积达50万亩,人均3.1亩,居全国第一。2009年,全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01元,其中苹果人均纯收入5014元,占到了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5%以上。

  家住洛川县旧县镇西村的陈有林正是为数众多的果农之一。3月19日,陈有林与妻子早早来到果园施肥。果园在去年实施“减密度”技术,果树株数减少了一半,因此今年施肥只花了不到一半的时间。

  2006年,县上推广果树“减密度”技术时,陈有林的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家里不到6亩果园,挖掉一半果树,还怎么赚钱?

  然而更让陈有林感觉不可思议的是自己和邻村果农的一次谈话。

  “你知道不,去年我家45亩果园卖了5万多元,在我们行政村二组还只排倒数第八!”洛阳村的农民梁顺昌说。

  “真的?”陈有林很是怀疑,梁顺昌种植苹果的技术、经验没自己丰富,果园面积也不大,怎么比自家的收入高这么多?

  “真的,我们洛阳村二组45户人家,销售10万元以上的就有十七八户!”

  其实梁顺昌的秘诀很简单,就是“减密度”———由每亩56棵果树减少到28棵,采取“隔行留一”的办法来提高果园的透光、通风,提高苹果的单果质量,培养优质有机苹果。

  “我‘减密度’后的优果率(直径75毫米以上)达到了95%以上,一个半‘80’(直径80毫米)果卖的钱相当于老陈种16个‘65’(直径65毫米)果!”梁顺昌的一句话让陈有林陷入了深思:他家优果率不到70%,每亩果园收入仅5000多元……

  2006年,洛川县首次选派了一批果农和农技干部到日本的苹果产业区参观学习,考察之后,他们为洛川的苹果产业做了清晰定位,县里开始实施苹果品牌战略,走高端市场之路,随后推行的以“减密度”为主的新的“苹果管理四大技术”,提高了全县苹果产业的品质和效益。

  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局长王建峰算过这样一笔账:进入高端市场的礼品果每公斤售价10元,价格远远高于普通苹果。而洛川县去年按照礼品果标准销售的苹果还不到5万吨。如果能有20%的苹果按照礼品果销售的话,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就相当于再造一个洛川县的苹果产业!

  2006年,县里第一次给果农推广“减密度”技术时,许多果农接受不了,果农们不相信把果树减掉一半还能赚钱,整个旧县镇刚开始只推广了50亩果树“减密度”,政府部门还为“减密度”的果农每亩补贴400多元。

  50亩减密果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2008年旧县镇推广“减密度”果园270亩;到2009年推广了2030多亩。而全县2009年底“减密度”果园达到6.78万亩。洛川抓住了发展机遇,市场对洛川优质苹果敞开了大门,洛川苹果将走进上海世博会,成为继奥运会后又一专供苹果。

  在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洛川县从2008年开始大力实施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工程,以保证苹果生产中所需的有机肥。全县上下按照“果畜结合、科学发展”的思路,狠抓生猪养殖,畜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09年底,洛川全县生猪饲养量从2008年的26.9万头发展到38.6万头,实现产值5.59亿元。生猪产业已成为继苹果产业之后第二大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形成了“果畜联动、科学发展”的良好格局,为苹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舍才有得!”作为西村最后一户为果园“减密度”的果农,陈有林正在盘算着奋起直追,赶上其他果农的步伐:建个20头规模的养猪场,形成果、猪生态产业链。

  “要发展,首先还是要转变观念啊!”陈有林笑着说:“今后在苹果生产中我要做全村第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