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技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物风采
施正荣:我找到了诞生奇迹的地方
本报记者 韩霁

  现在的施正荣毫无疑问是一位创造了“财富神话”的成功企业家,然而,8年前,当他携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份商业计划书只身来到无锡高新区时,他的身份还是一名科学家。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施正荣实现了身份的转变,而他当时掌握的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技术,现在已经嬗变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光伏跨国企业、市值过百亿的无锡尚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即使当初满怀激情、志在必得,但施正荣还是没有预料到企业会奇迹般地迅速成长。这一切缘于尚德根植于一块诞生奇迹的土壤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

  2000年,施正荣结束了长达14年的国外留学生活回到国内。此前他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主持第二代多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开发研究,并掌握了国际前沿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已形成10多项发明专利。当时他看到国内经济发展迅速,资源能源短缺,而新能源还处在起步阶段,太阳能技术还不成熟,这正是将自己所学发挥作用的时候。于是,他踏上了“海归”之路。

  当他真的开始创业的时候,他发现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技术与商品两者之间,自己原来认为并不遥远的距离,事实上却横亘着一道鸿沟。首先是没有市场经验,更不了解国内的情况,其次没有资金。和大多数科技人员一样,施正荣更关心的是让自己的技术真正实现价值。“我觉得自己更胜任企业里负责技术的副总,而不是老板。”当初的施正荣这样给自己定位。因此他四处为自己寻找“伯乐”。

  直到在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施正荣决定停住脚步。当他做完学术报告,一位高新区的领导握着他的手说:“您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人才,我们就是要吸引像您这样的科学家到高新区来创业。”施正荣的研发能力、项目前景和国际眼光使高新区确认这是一只成长性很好的“潜力股”。

  接下来,高新区开始了对尚德公司的全面扶持,初创期的第一批800万美元资金顺利及时到位,解决了企业融资的难题,施正荣没有“如愿以偿”担任副总,而是当上了无锡尚德电力有限公司的总裁。

  不仅如此,园区还帮助施正荣建立起企业的基本管理制度,甚至包括部分销售网络,让没有企业管理经验的施正荣尽可能顺利地进入企业家的角色。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下,当地有实力的国有股东和国有企业中一批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才纷纷来到施正荣麾下,从资本运作、营销渠道等方面为尚德打通了快速发展的通道。高新区还帮助尚德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与南京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企业初创时期,生命力极其脆弱。2001年5月,尚德公司建厂,2002年公司销售1000多万元,亏损了700多万元,之后运作更加困难。最艰难时,尚德公司有两个月发不出工资。压力之大,施正荣已不能独自承受了!这时,高新区出面协调每个股东为尚德担保,获取担保资金约5000万元;之后又帮助尚德公司争取到低息贷款资金5000多万元,使尚德在几次“命悬一线”之时,都得到了强有力的扶持。

  尚德没有让支持者们看走眼。2002年9月,尚德第一条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4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总和,一举将我国与世界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2007年,尚德公司完成产量360兆瓦,形成540兆瓦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跻身世界光伏前三名。

  2005年初,当尚德公司位居世界光伏前十名时,尚德公司迫切需要通过上市融资。这时,又是无锡市政府鼎力支持,尚德公司于2005年12月在纽交所成功上市。

  已经成为行业领先企业的尚德公司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更紧密了。目前,尚德光伏产业园正在抓紧建设,2012年新区光伏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的目标已经确立。高新区又在全力帮助协调解决尚德公司二期、三期产能扩张、新厂房建设、进出口业务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诞生什么样的企业,成功的企业决不是偶然出现或孤立存在的。怎么营造一个环境,让更多的奇迹诞生,这可能是尚德给人们的最大启示。”施正荣说。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