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科技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物风采
王文京:不断追梦的人生
本报记者 王玲

  用友董事长王文京的故事是中关村典型的成功故事之一。从“一间房”到“一栋楼”、再到“一个产业园”,王文京用20年时间,带领用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回顾公司的创立和成长,王文京满怀感慨,“这一切都源自对梦想的不断追逐。”

  王文京出生在江西上饶,在王文京眼中,家乡美丽而宁静。“那里有漂亮的白沙滩,小时候我就在河滩上放牛。”15岁时,王文京考上江西财经大学,被当地人称为“神童”。那时他是学校最小的学生之一,未来对他还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19岁大学毕业,王文京来到北京,进入国家机关工作。

  从一个小村庄到省城再到首都,这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梦想的顶点了,但对于王文京来说,梦想才刚刚起步。“那时候我梦想能够在某一个领域开创一个事业。如果这个事业对社会有所价值,就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一个企业,而且这个企业要变得有生命力。”

  到了1988年,政府大力鼓励专业人员到中关村创办科技企业,中关村已经风起云涌。24岁的王文京和同事苏启强一起辞掉了机关工作,迈出了实践梦想的第一步。

  在创业之前,王文京就已经发现,几乎每个单位都有对财务软件的需求。“但那时各个单位都自己开发,自己使用,没有一个统一高效的软件,也没有专门的商业机构来做这个业务。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机会。”王文京说。他决心自己做一个财务软件公司,梦想让所有华人都喜欢用自己的财务软件。

  于是,王文京和苏启强在中关村海淀南路租了一间9平方米的小房,借了5万元,买了台电脑,注册为个体工商户“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在当时的中关村,各种各样的公司形态错综在一起,既有联想那样有国家投资背景的,也有四通那样的集体企业,产权最明晰的则属个体私有。尽管个体工商户得不到更多的政策优惠,但王文京为了避免未来因产权不明晰而惹麻烦,还是选择了个体形式。

  和大多数的中关村创业者一样,王文京和苏启强两人白天带着名片骑上自行车外出“拉活儿”,晚上回屋编程“做产品”。创立之初,用友就确定了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方针。如今回想起来,王文京还十分庆幸,“虽然自主创新这条路刚开始走得很艰难,但是几年后,我们发现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今天几乎所有在中关村发展的公司,都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拥有自主技术和产品的。”

  凭借UFO财务报表软件等自主开发的产品,用友逐步成长为我国财务软件行业的领跑者,并开始在世界软件业占据一席之地。2002年,用友在我国的ERP(企业资源计划)企业管理软件的市场份额第一次超过了德国SAP,改变了我国ERP管理软件市场领先份额一直被国际厂商占领的局面;2005年,用友ERP软件开始出口东南亚和日本,改写了中国ERP只有引进没有出口的历史;2008年,用友U9企业管理软件发布上市,标志着中国软件企业在产品技术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总结用友的成功之道,王文京觉得持续创新、均衡发展非常重要。在他看来,一次、两次创新容易,做到持续创新很难。“科技部火炬计划中的一些项目安排,对用友的产品创新帮助很大。为了支持持续创新,用友平均每年还要拿出销售收入的15%搞研发。”同时,用友力求在研发、营销、服务、内部管理、财务等各方面均衡发展,以增强企业综合能力,积聚长远发展后劲。

  从2人创业,到如今拥有6000多名员工;从5万元借款起步,到销售额实现13个亿;从租赁9平方米的小房,到去年搬入用友产业园;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财务软件,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ERP软件,再到最近两年的移动和在线应用服务业务……20年仿若弹指一挥间,用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文京也通过用友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如今,爱做梦的王文京又有了新梦想————要用信息技术推动商业和社会的进步,把用友发展成为一家世界级的软件企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