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农村县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8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县域新看点·“走进全国生态示范区”系列报道①
河北平泉:形成循环产业链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梁士芳

 ◆编者的话

  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对象,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一定行政区域。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创建生态示范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为推广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成功经验,介绍各县市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探索,本报从今日起在“新农村·县域”版推出“县域新看点·走进全国生态示范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河北省平泉县近年来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丰收”。从2002年到2007年的5年间,该县财政收入由10088万元上升到56218万元,年均增长41%;森林覆盖率也由52%上升为56.8%。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平泉县县长刘文勤深有感触地说,平泉是一个资源贫乏县,但通过培育和利用资源,并结合“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思路科学规划产业链条,建成了4条横跨工农两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将国家要增绿、地方要增财、农民要增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平泉县是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偏远县,地处冀辽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有着“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条件。由于缺乏资源优势,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周边地区。近些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落后地区要加快发展,需要培育资源、珍惜资源,尤其要重视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平泉县就是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思路谋划出了一条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循环链条之一:

林业基地产业链

  平泉是农业部命名的“食用菌生产之乡”。这个产业让平泉年实现产值近8亿元。平泉的食用菌产业靠的完全是循环经济理念。平泉有广阔的山场,以前搞山区绿化,老百姓总是见不到效益,因此年年植绿不见绿。通过专家引导后,平泉县开发出了用刺槐生产食用菌的先进技术,立即使该县实现了生态和生产的双丰收。因为刺槐属于分蘖性植物,有越伐越旺的特点,从2001年开始,平泉县刺槐林以每年8万亩的速度增加,到2007年已累计发展64万亩。该县每亩刺槐林平茬一次可生产香菇500袋,64万亩分3年转换平茬,每年可供生产1亿盘食用菌所需,这样一来,就使刺槐林由薪炭林变成经济林。同时,平泉县还针对食用菌废料,研究开发加工蛋白饲料的技术,推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的粪便作为肥料用以还林还田,既有利于刺槐的生长,又保证了生产食用菌所需的原料供应,从而实现了林业基地—食用菌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废弃物—蛋白饲料—畜禽养殖—粪便肥料—还林(田)的生态链,使林木资源“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原料零消耗、产品零库存、管理零污染”的经济循环链条得以形成。2007年,全县共发展菌农4万户,龙头企业达30多家,年生产食用菌达8万吨,农民年增加纯收入4亿元,菌农户均增收1万元。

循环链条之二:

玉米产业链

  平泉属于传统农业县,全县玉米年产量超过25万吨。在早年发展工业中,平泉县就把玉米看成了工业资源,组建了避暑山庄企业集团公司,年生产医用酒精10万吨、白酒2万吨。粮食是转化了,但生产中的废料却一直难消化,造成环境污染。从2002年开始,平泉县扶持该厂启动“一控双达标”工程,通过技改增加了年处理3万吨酒糟能力的DDGS蛋白饲料生产线,形成了玉米—酒精(白酒)—酒糟—蛋白饲料—畜禽养殖的企业末端减量化闭路循环经济模式,年产蛋白饲料10万吨。与此同时,他们还注意对工艺流程进行改造,利用工业废气回收二氧化碳,进行余热发电,年发电2000万度。如果每度电的消耗价为5角钱,能增加效益1000万元;年回收二氧化碳7万吨,按每吨230元计算,又能增加效益1610万元。经过该链条的转化,年削减COD排放7000多吨。

循环链条之三:

秸秆产业链

  农村生产中农作物会产生大量的秸秆,如今,出路变多了,一能做造纸原料,二能做食用菌基料,三能做家畜养殖饲料。平泉的后两项做得特别成功。这当中又细化为两项,一是以“三位一体”沼气池为依托形成的“秸秆—饲料—养殖—沼气池—沼渣、沼液—果品、蔬菜、食用菌”循环经济模式。截至2007年底,全县已建沼气池3万多个,沼气池可增加养猪6万头,增加纯收入1200万元。二是利用秸秆循环的畜牧业。自2003年以来,立足生态建设,减少牲畜对山场植被的破坏,平泉县全面实施舍饲圈养,为解决畜禽舍饲圈养饲料,县政府下大力狠抓了秸秆的综合利用,采取青贮、微贮、氧化等措施,形成秸秆—青贮、微贮、氧化—舍饲牛羊—粪便—粮食或蔬菜的链条。目前,全县共建永久性青贮氨化池2万多立方米,秸秆科学处理利用率达到了6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1.2%以上。全县发展高标准养殖小区31个,规模养殖示范村22个,专业户2000户。

循环链条之四:

山杏产业链

  要发展山区经济,必须发掘资源,最关键的问题是防止破坏性开采。而平泉属于首都周围绿化和三北防护林结合区,生态效益大于一切。惟一的出路是找到一条既能取得生态效益又能促进老百姓增收的循环经济之路。经过多年实践,平泉开辟了一条山杏产业循环经济之路。在探索中,他们发现当地山区最适宜栽种的树木是山杏,这种植物不仅耐寒、耐旱、耐瘠薄,其果实既可食用又可入药,盛果期单果实每亩收入可达100元至200元。平泉县坚持走链条式产业化道路,进行山杏深加工。他们以杏仁为原料加工制成杏仁露、杏仁粉,杏核皮则作为原料加工制成活性炭及净化材料。如此“吃干榨尽”的产业链,使老百姓开发山场的效益实现了最大化,积极性空前高涨。到目前,全县已经发展山杏林地60万亩,年产杏核5400吨、杏仁1800吨,年加工杏核皮1100多吨,带动全县发展了杏仁露生产企业18家,年产杏仁露3.5万吨;活性炭生产企业43家,年产活性炭8000吨,形成了山杏—杏核—杏仁、杏皮—杏仁露、活性炭的循环链条,成为北方最大的杏仁交易集散地,全国最大的果核炭、净水炭生产基地。

  平泉县的生产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经济健康成长的核心,通过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使过去那些看起来不太关联的业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做到了农业和工业一体,个体农民和龙头企业一体,生产开发与市场开拓一体。而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又使整个经济发展进入了越来越好的良性循环。2007年该县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30.2%,达到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2.2%,达到了3298元。而今年第一季度,平泉县财政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32.1%。在经济效益高速增长的同时,以生产养生态的良性循环发挥了重大作用,使全县林地植被覆盖率在5年间上升了5.6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绿化率最高的县份,并获得了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

  上图为杏仁露生产车间。  蒋国强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