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飞地”探路区域一体化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调查
近年来,随着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飞地经济”发展迅猛。“飞地经济”有助于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和隔阂,实现区域创新资源与产业结构互补。在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所在区域由过去落后的粤东经济“洼地”,经历机制调整成为深圳“飞地”,目前正跃升为创新发展“高地”。
在广东,距离深圳市坪山区约60公里的汕尾市海丰县,有一个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它与深圳没有地域连接,但在城市规划、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与深圳基本实现了“同城同质同效”,俨然是一个迷你版小深圳。
深汕特别合作区因合作而生,因“特殊”而兴。目前,广东省正以“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的方式,由深圳全面主导、汕尾积极配合,持续在增量提质、做强能级上下功夫,高质量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通过机制创新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和隔阂,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深汕特别合作区这块深圳的“飞地”展现出了产业协同、共享发展的强劲动能。自2018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00.65亿元,同比增长65%,呈现出积厚成势、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建立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广东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作出的重要部署,对探索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王延奎表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在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创新协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将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进一步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韧性。未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将成为深圳发展的战略增长极,对广东东部发挥辐射牵引带动作用,形成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节点区。
创新机制
冲压、焊接、涂装、总装……走进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机械臂有条不紊地作业,零部件配送车来回穿梭,随着一道道工序流转,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距离该园区5分钟车程便是小漠国际物流港,比亚迪出口海外的汽车能在此快速登船,大大节省了企业物流成本。
从比亚迪超级工厂落地深汕,到如今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初步构建起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以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辅的“一主三辅”产业发展清晰路径,深汕特别合作区花了3年时间。成效如此显著,首先得益于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实现“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
深汕特别合作区所在地汕尾市地处粤东,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广东省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汕尾市寻找基于自身资源优势、与珠三角深度协作的路径,同时助力拓展深圳市土地空间,延伸产业链,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共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2008年成立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由汕尾市主导),2011年扩容升格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深圳、汕尾合作共管),2018年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揭牌,由深圳全面主导经济社会事务、按照经济功能区架构推进建设。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圳“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 2023年11月,《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正式施行,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组织机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资源配置、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明确。
“广东省授权深圳市全面主导深汕特别合作区各项工作,地区生产总值在深圳纳统,解决了此前深汕特别合作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管人和管事相分离的难题。”广东省法学会地方立法学研究会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地方立法研究基地主任朱最新认为,《条例》根据深汕特别合作区实际需要,突破传统管理体制机制壁垒,确立了深汕特别合作区高效发展管理体制机制,实行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合署办公,按扁平化模式、创新“大部制”机构、精简设置区直机关,创造性开设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法院、检察院,为深汕特别合作区踏上全新的发展快车道保驾护航。
“广东省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的是一盘大棋。《条例》提出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节点区’的发展定位。特别对深圳市、汕尾市、广东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共推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加强联动创新、协同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清晰要求,为有效盘活各方资源、激活发展动能奠定了基础,同时强调多方合作联动,希望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支点,辐射带动粤东发展,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发挥作用。”朱最新表示,作为全国首部明确由“飞出地”全面主导区域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重点解决区域发展难题,鼓励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法治轨道上改革创新,建立容错免责机制,规范、保障、引领和促进深汕高质量发展,以期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协同发展制度经验。
港产联动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进程中,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各展其长、协同发力,推动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小漠国际物流港的建设便是一个生动案例。
走进小漠国际物流港,只见一排排新能源汽车整齐地停放着,等待上船出海。“小漠国际物流港是依托深汕特别合作区地缘、规划、土地和政策等诸多优势而诞生的新兴大港,于2021年12月正式开港运营。”广东盐田港深汕港口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汕港口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郭耀告诉记者,在小漠港一期46万平方米陆域面积中,30万平方米靠“移山填海”而成,形成了如今延伸入海的梯形陆域。从规划蓝图到施工再到投运,在此过程中,广东省相关部门、深圳市、汕尾市的协同推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论缺少哪一方支持,建设都很难如此快速推进。
“小漠港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为粤东地区泊位等级最高的多用途公共码头,现已开通欧洲、中东、东南亚、南美等外贸滚装航线,通达全球汽车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今年汽车出口有望突破7万辆。”郭耀表示,目前已开辟通关绿色通道,驻地口岸联检部门实行“一次登临、联合检查”机制,将查验程序压缩至1小时,确保汽车出口“零延时”;建立起一站式监管,提供24小时港口作业及进出港服务,实现“抵港直装”。
作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蓝海”,小漠港助力深汕特别合作区引来了新能源汽车“链主”企业比亚迪,进而带动东风李尔、京西重工、延锋国际、佛吉亚、速腾聚创等20多家上下游企业进驻,构建起从汽车新材料、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制造到汽车贸易出口的完整产业生态。
2021年,比亚迪投资50亿元在此打造了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一期工厂,2022年持续加码,投资200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今年又签约三期项目,新投资65亿元,主要用于建设电池生产线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工厂,从而形成了从零部件到电池再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在比亚迪布局的8个国内生产基地中,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是唯一毗邻海港、重点面向海外市场、实现“厂港联动”的大型生产基地,整车下线后,仅需5分钟车程即可抵达港口。
2023年,跟随比亚迪的脚步,主要生产汽车座椅核心器件及原材料的东风李尔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实现当年拿地、当年动工、当年投产,满产情况下可年产座椅40万套。位于飞驰智能科技产业园的东风李尔汽车座椅生产车间内,生产线在紧锣密鼓地组装配件,经过多道组装工序和检测工序后,这些座椅将运往距离其11公里处的比亚迪整车生产基地。
“东风李尔主要为比亚迪高端车型生产座椅,包括腾势Z9及新一代汉、唐等,目前生产计划已排到2025年9月。”东风李尔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宋伟介绍,汽车座椅既是功能件也是安全件,运输要求比较高,10台座椅连同托盘一起不到2吨重,但需要10米长的卡车来运输,长途运输质量不可控且成本较高,因此必须就近服务整车企业。
“在汽车座椅研制这一细分领域,东风李尔在全球位居前列。公司注重创新研发,在国内设有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仅对比亚迪腾势Z9这一新车型的座椅研发投入就已超1.3亿元。”宋伟说,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新能源产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产业链上各相关企业也积极在此布局。
随着新能源产业聚链成势,深汕特别合作区进一步明确了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以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辅的“一主三辅”产业发展布局。深圳将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经济功能区进行一体化规划,让其全面融入深圳的产业体系中。按照《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将全域建设为世界级汽车制造城。今年年初,深圳印发《2024年促进汽车出口工作方案》,提出支持深汕汽车制造和出口,纵深推动汽车“产运贸”一体化发展。
深汕特别合作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局长聂品表示,随着港口运输和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的交通大动脉通港大道通车,疏港铁路加速推进,水路、陆路和铁路为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即将建成,深汕特别合作区港口繁荣、产业兴旺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步伐将更加稳健,到2025年将初步建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制造城,搭建起高端整车制造创新中心、零部件绿色制造中心、前沿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和国际汽车贸易枢纽中心。
固本拓新
走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产业园、南山智造深汕高新产业园、深汕科技生态园、锐博特创新产业园、时尚品牌产业园等高品质产业空间科学布局,还有不少产业园区里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施工车辆往来穿梭,呈现出一派火热景象。
近期,位于深汕湾智能制造装备集聚区的显控科技智能自动化厂区项目主体结构封顶,该厂区面积达5.8万平方米,今年年底将完工投用。深圳市显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斌介绍,显控科技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拥有HMI(人机界面)、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器和机器人等工业自动化关键技术和产品,累计获得国家专利95项。作为集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显控科技与华为、比亚迪、富士康、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密切。
“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原来的生产车间不够用,2019年10月我们从深圳市南山区迁至深汕特别合作区,先期租用厂房生产,后来取得项目用地,投资建设智能自动化厂区。”宋斌说,这几年公司发展成效显著,2023年主要产品产量超过56.2万台,总产值达1.6亿元。深汕特别合作区积极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将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接下来,公司将瞄准新能源制造、工业自动化、物联网等行业前沿,推进智能装备产业链升级。
发力智能制造的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推动建设深汕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大力发展5类半导体材料、3种高端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高端电子化学品被誉为‘精细化工皇冠上的明珠’,是推动半导体材料核心产业技术攻关和电子信息行业关键原材料发展的基石。”深圳市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洪波介绍,深汕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端电子化学品专业园区,将整合化工材料产业链资源,推进高端电子材料产业集聚地和创新型智慧化工园区建设,让更多“高端材料”在这里走下产线服务科技强国。
深汕特别合作区还吸引了电声产品制造商、音频解决方案提供商好兄弟声学公司,生产压铸机及周边产品的力劲科技等创新型企业先后落户发展。截至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引进产业项目总投资近100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总产值将超3000亿元。
“优质企业愿意来、留得下,还要干得好。营商环境是推动企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聂品表示,深汕特别合作区在产业链条上布局的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支持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覆盖“招引落地—投资开工—培育壮大—服务保障”的全周期政策体系,并建立了与深圳主城区深度融合的产业、资本、技术、人才、信用等市场机制,努力营造一流的创新发展生态。
“我们在这里享受着‘保姆式’服务,只要提出相应需求,政府部门会马上响应,符合政策的福利会主动送上门。”宋斌说,从2022年1月至今年6月,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额1298.96万元,有力支持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深汕特别合作区还引入深圳优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资源,让选择在深汕发展的企业、人才与深汕居民一起,共享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深汕特别合作区公共事业局副局长朱三华说,今年9月,深圳最大的高中园深圳中学高中园已投入使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将填补深汕三级综合性医院的空白。
王延奎表示,深汕特别合作区将继续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和空间等优势,结合深圳优质的市场条件、创新环境和工作体系,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一主三辅”产业,聚焦产业所需加大力度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厚植产业发展后劲;锚定打造深圳产业转移承载地、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目的地和粤东高质量发展孵化器,努力推进各领域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