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空间提升保险业竞争力
当前,作为社会减震器与经济稳定器,保险业对助力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具有突出作用,市场对其发展情况也给予高度关注。
数据显示,近20年间我国保费收入复合增速约13.2%,高于1950年至1990年全球保险业高速增长阶段的名义增长率10.9%,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过往经验表明,我国保险业发展动力源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是改革开放提供的制度动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需要一套成熟的市场机制安排来承担风险控制、损失补偿的功能,而对外开放让保险业经历国际竞争的锻造,促使行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是国民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和风险保障意识提升形成的需求侧动力。伴随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财富以高于同期GDP的增速持续积累;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居民户均金融资产约为3.8万元,至2019年增长为4.9万元,整体金融市场参与度持续提升,这为保险业需求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随着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增长,居民保险意识也逐步强化,进一步提升了保险产品的社会接受度。
三是保险业经营绩效不断提升带来的供给侧动力。虽然行业仍然存在一些粗放式经营模式的惯性,但近年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本增效、防风险、治乱象、补短板,追求高质量发展已经是行业主流,保险业也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
不容否认的是,由于行业起步晚、前期人才技术经验等积累都比较有限,我国保险行业的地位还不够突出,作用不够明显,功能没有完全发挥。从规模体量来看,2024年6月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33.8万亿元,大致相当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7.8%,市场容量和风险消纳能力相对有限。从功能发挥来看,保险业在筑牢社会安全网方面的作用仍然有限。
例如,在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补偿中,国际保险业平均承担40%左右的补偿,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另外,人口老龄化高峰即将到来,行业储备的具有养老功能的长期责任准备金只有6万多亿元;尽管有诸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重要科技保险创新,但渗透率相对有限、尚未成势。从经营实践来看,行业中产品同质化现象仍然突出,资产负债不够匹配、销售误导等市场行为问题及多种治理问题仍有待解决,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未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居民需求结构持续改善,保险业要更好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摒弃“就保险论保险”式的局部思维,着眼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把保险业对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农业保障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等各个方面的作用,作为行业战略布局的根据,作为挖掘增长潜力、释放增长活力的指南,切实提高行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更好履行制度责任。
坚持守正创新。立足行业作为市场化风险管理机制的本质特征,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提升,通过扎实的保险科技创新、产品与服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行业向成本更有效、管理更精细、产品与服务更优质、经营更稳健的状态演进。
坚持底线思维。规避速度与效益不平衡、增长与风险不平衡等问题,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范风险要抓纲带目、止之于未萌,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更加注重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确保制度的执行力,给市场明确的信号和预期,以矫正其行为偏误,激发其活力和创造力。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加强信息披露,运用市场、信用、法治等手段协同监管,强化社会监督,更加强调激发经营主体的自我约束力、提升监管效能。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