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湖观鸟

郑 杨

海珠湖上桨板激荡,湖畔鹭鸟聚集觅食,林间虫鸣蛙叫……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宛如一块翡翠镶嵌在城市中央。

伴随着细碎的蝉鸣和鸟叫,清晨6点,海珠湿地科研工作人员林志斌已经穿上工作服,手拿望远镜、挂上相机开始观鸟。水中嬉戏的斑嘴鸭、翩翩起舞的白鹭、伸着脖子一动不动的苍鹭……行走于湿地林间小道上一路观鸟,心情也格外舒畅。

“其实,现在的小鸟基本上是自己刷脸‘打卡上班’的,但每两个月我们都会走一次‘样线’,到了候鸟季,万一有意外发现呢!”林志斌指着湿地科研部门的大屏幕说,屏幕上显示着海珠湿地内各个角落鸟类的实时动态。这是海珠湿地与腾讯合作研发的鸟类自动识别系统,可以通过AI识别鸟类的种类和数量。

在过去的12年间,海珠湿地公园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98种,昆虫种数从42种增加到832种,维管束植物从294种增加到835种,成功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

生态修复加快,海珠湿地成为各类生物的美好栖息地,近年来不断有新物种亮相。领雀嘴鹎、红领绿鹦鹉、东方白鹳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悠游自在地在湿地嬉耍,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等以“海珠”命名的全球昆虫新物种陆续被发现。

体态优美、观赏价值高的红领绿鹦鹉,一度被违法捕猎,加上栖息地被破坏等原因,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自1980年后,广州市一直未有红领绿鹦鹉的野外记录。

3年前,20多只家养的红领绿鹦鹉被引入海珠湿地开始野外驯化。“整个驯化过程用了一年,又过了两年,红领绿鹦鹉群体在野外基本稳定下来。如今,在海珠湿地内大树树洞上,时时能发现红领绿鹦鹉的身影。”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说。

“出则繁华,入则自然”,这是林志斌在湿地工作10多年来的切身体会。海珠湿地附近便是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30家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及上市公司等总部经济在湿地周边汇聚。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海珠湿地已然成为上班族身边的“能量快充站”,年游客超1000万人次。

“生态好,无论是人类还是鸟类,都愿意到这里来。”林志斌说,湿地PM_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2微克,比广州全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

“原来大自然有这么多鸟,真神奇!”“我平时也要更留心观察,发现学习不同的鸟类,保护小鸟。”在海珠湿地“飞羽寻踪”邂逅鸟类活动中,孩子们和父母一同漫步海珠湿地,深入探究各类鸟儿与气候、水源、植被、温度、土壤等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湿地给孩子们提供与大自然“交朋友”的机会,更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坐在海珠湿地的长椅上,看天水之间花似锦、鸟欢鸣,将身心沉醉在这片绿洲中,感受“复得返自然”的逸趣。一份属于广州的诗意浪漫,在城市中心蔓延开来……

2024-09-01 郑 杨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00407.html 1 <p> 绕湖观鸟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