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逐“绿”而行

□ 本报记者 陆 敏

绿色金融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力。近日,绿色金融发展又迎来重磅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中明确提出,“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延长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至2027年年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为传统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在合理评估风险基础上引导信贷资源绿色化配置,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等。一揽子政策举措引发业内热议。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业内专家认为,当前还需要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工具箱”,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互认;优化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使用绿色金融产品的积极性。

丰富政策“工具箱”

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分行以及汕头市发展和改革局的指导推动下,由兴业银行汕头分行发放的全国首笔能效电厂节能减排挂钩贷款落地鼎泰丰实业有限公司。

鼎泰丰实业位于汕头市潮南区纺织印染综合处理中心,是一家印染纺织企业,也是广东省较早探索运用能效电厂技术的企业。据了解,能效电厂是一种新型的节能降碳技术,通过实施节电计划和能效项目、设备更新升级等方式,减少电力消耗需求,形成规模化节电能力,从而达到与新建电厂或扩建电力供应系统相同的效果。

该笔能效电厂节能减排挂钩贷款,通过将贷款成本与借款人节能减排重要指标相挂钩的方式,进一步激励企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具体而言,银行与借款人约定产品能耗等关键指标目标值,并由第三方机构对实际值进行测算,如企业能实现目标值,则银行在下一个计息年度下调利率,反之则上浮利率,实现节能降碳项目效果量化指标与贷款优惠利率的梯度挂钩。

为了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11月正式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励和引导绿色低碳发展。据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5478亿元,累计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1.1万亿元,覆盖经营主体6000多家,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近2亿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向低碳轨道转型。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新增纳入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多个碳减排领域。

业内专家认为,《意见》提出“延长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至2027年年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为传统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新举措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时间和空间。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陆续推出,传统行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绿色金融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扩容。

服务企业绿色转型

要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还需要支持大量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此次《意见》要求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

金融机构在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升级改造中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河北凯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河北省重交沥青生产龙头企业,拥有300万吨/年炼化能力,产能位居全国前列,公司的“碳四新材料一体化项目”被列入工信部首批设备更新贷款备选项目清单。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了解到企业融资需求后,主动跟企业对接,通过授信审批绿色通道,3日内完成审批并成功发放河北省内首笔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贷款,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和企业绿色低碳升级改造。

据中国银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介绍,2024年上半年,中国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5%。

此次《意见》提出,“鼓励银行在合理评估风险基础上引导信贷资源绿色化配置”。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建议,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制定专门的细化配套政策,对符合绿色标准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包括降低绿色项目的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增加绿色项目的贷款额度等。同时,建立针对绿色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绿色转型过程中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除了金融机构之外,各地在推动绿色融资方面也有不少探索。记者从厦门金融监管局获悉,该局推动地方建设“厦绿融”数字识绿平台,规范开展绿色融资项目(企业)识别和认定工作,推动完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截至今年8月,已有28家主要银行接入平台,实现278个绿色融资企业及绿色融资项目入库,银行业累计提供绿色融资超500亿元,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超1000亿元。同时,“厦绿融”平台持续开展系统迭代,实现企业在线“一站式”申请兑现贷款贴息,增强企业获得感。

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确保绿色金融商业可持续的重要保障。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按照“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原则,稳步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已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4项标准,另有15项标准进入立项或征求意见环节,涉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价、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碳核算等重点领域。同时,深入开展转型金融标准研究,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标准依据。

202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进一步明晰绿色产业及绿色项目的界定,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强化信息披露提出了明确要求,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加速。

中国工商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认为,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迅速建立,已经形成保障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基础。但客观来看,进一步完善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绿色产业目录的全面性和统一性有待提高。特别是针对高碳主体低碳转型的领域,转型金融标准尚不足以支持高排放主体绿色转型进程。另外,我国绿色产业标准在国际国内需要更大程度上统一。二是须为更多绿色金融资产的价值评估提供更加严谨科学的方法。三是需要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并确保相关信息的准确可靠。四是需要强化我国绿色金融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五是需要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绿色金融标准,并提升相关标准的国际影响力与认可度。

周月秋表示,要保持战略定力,以更前瞻性的眼光有序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不会一蹴而就,绿色金融作为金融领域的“大文章”、长文章,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2024-08-26 □ 本报记者 陆 敏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00019.html 1 <p> 金融服务逐“绿”而行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