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谷城堰河村走生态富民之路——

向新逐绿促振兴

本报记者 董庆森 柳 洁

图为堰河村一角。

(资料图片)

“老冯,再给我装1000个炭灰鸡蛋。”“好嘞,稍等。”一大早冯毕建忙得团团转,他家的土特产就快卖断货了。

冯毕建是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一期民俗街78号经营户。从今年端午节假期到暑期,来堰河村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党员干部齐上阵,当解说员、服务员。

“曾经,我们是‘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村民‘吃粮靠供应,用钱靠砍山,住房干打垒’。”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告诉记者,1992年,他走马上任时,村集体负债20万元。“人在,山在,绿色在!”闵洪艳提出,要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既不能砍树、抓鱼,也不能往河里倒垃圾、排污水了。他带领干群用钢钎、八磅锤,在石渣土上凿出种树的坑,放下一棵棵茶苗、树苗。

困顿于山,出路在山,希望更在山。从几十亩到上千亩,2.1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茶园、杜仲、松杉林、花椒园……全村先后发展茶园1200亩、经济林3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81%。

“砍山、毁山,不如养山、护山。”闵洪艳说,从最初靠山吃山的“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想法的萌生,到持之以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收获,绿色发展、生态振兴已成为堰河村不争的事实。

“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昭示着这里的富裕安康。如今,堰河村固定资产达到2.02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32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8万元。

“两山”变红利,村民实惠多。在冯毕建的家里,记者看到一张如银行卡大小的红利卡,里面有村集体的分红,可以直接到村里的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领取生活物资。

“当初我们入股2000元,现在按照55%的比例分红,到2023年底已经连续分红十几年了。”冯毕建说,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就是为大家谋福利的,每一户都是股东,即便没有收入来源的困难人群,村里也给无偿配股。

作为受益者,冯毕建利用500亩山地种植香菇、木耳和中草药,既卖土特产又开农家乐,还经营民宿民居,一年下来毛产值约300万元。“走绿色路、吃生态饭,可以说,没有良好的生态就没有一切。”冯毕建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

谷城县委书记黄克立告诉记者,近年来,堰河村扎实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从管山护水到整治人居环境,从茶叶兴村到茶旅融合,闯出了一条生态富民之路,全面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堰河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湖北旅游名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绿色成为堰河村最亮丽的底色和发展主基调,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咖啡馆、书画室等一应俱全。到堰河村游玩过的人,会有一种“村在山水中、屋在树林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堰河村不少打工人争相回乡创业。村民龚贤军曾在河南、山东等地务工,一干就是12年。2018年,他回到老家堰河村,当时村里正在建设民俗园二期项目,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民居产业。“凑了50万元,新建了3间2层的山村别墅,再卖点土特产,现在生意火爆,一年的毛收入就有50万元。”龚贤军还通过自学拿到了茶叶制作中级职称证书,被村里的茶厂聘为技术员。

江苏姑娘侯海艳嫁到堰河村后,经营农家乐有方,颇受欢迎。肯干、能干的她,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时,被群众推选为村委会委员。

“堰河村发生美丽蝶变,根本在于建强一个好班子、选出一位好支书,首要在于找准一条好路子、培育壮大特色致富产业,重点在于形成一套好机制、以集体经济壮大联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关键在于坚持一个好理念、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基础在于用对一个好方法、以共同缔造推进有效治理,更有好精神、好作风、好状态作为坚实保障。”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表示,将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要求,认真总结堰河经验,走出一条具有襄阳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为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2024-07-25 本报记者 董庆森 柳 洁

湖北谷城堰河村走生态富民之路——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8279.html 1 <p> 向新逐绿促振兴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