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沉浸式实景演出成文旅新名片

本报记者 姜天骄

大型实景演出要保持和提升观众新鲜感,就要不断融入科技元素,实现展示、演艺、交互三方面相结合,让观众全方位、低成本地获得更好观演体验。

暑期到来,各地除了热门景点,就属文化演出最受欢迎。截至6月27日,携程平台的暑期演出类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近八成。其中《长恨歌》《又见敦煌》《芙蓉国粹》等演出暑期热度高涨。实景演出或以山作幕,或以水为台,运用先进科技特效,融合当地特色文化,为游客呈现一场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成为地方文旅产业的亮丽名片。

因一部剧爱一座城

暑假期间,各景区纷纷推出暑期旅游产品。作为夏日夜经济的代表,沉浸式实景演出迎来观演高峰。

山水实景秀是我国最早的实景演出。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拉开我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大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时间,各地纷纷效仿,资本踊跃投入,涌现出“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山水盛典”系列、“又见”系列等一批演出品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已有300多个。

实景演出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游客不再只满足于看山看水,而是越来越重视文化体验。“如果去西安,一定要看一次《长恨歌》。”时隔一年,北京游客吴晓斌回想起那场演出依然心潮澎湃,“一场演出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演活了,也把盛唐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

越来越多游客会因为一场演出,光顾一座城市,爱上一座城市。新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菲说,“高品质演出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张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名片”。在山西平遥古城旁的剧场里,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几乎场场爆满。“平遥古城不是大山水,而是突出人文特征,因此《又见平遥》突破了山水实景的布景模式,将演出搬到了室内。观看这场演出就像逛博物馆,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品味、爱上这座城市。”《又见平遥》总导演王潮歌说。

夜幕下,印象大红袍剧场附近区域成为武夷山最热闹的地方。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彬表示,1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地,晚上漆黑一片。如今,时长65分钟的《印象大红袍》带动了剧场周边的夜经济消费链。

白天看景、晚上观剧,已成为文旅消费新风尚,演艺项目成为拉动城市夜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只是看景吃饭,游客用餐结束后往往就离开了。如果晚间活动和演出特别多,则可以延长游客驻留时间,拉长消费链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西安市文旅局副局长程锐说。

“实景演出带动夜经济效果显著,不仅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夜间生活,也为城市文化、经济和旅游业带来新活力。在暑期市场中,预计观看沉浸式实景演出会成为大批游客的出游目的之一。”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方泽茜表示。

技术创新演出焕新

随着人们对旅游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要求不断提高,实景演出也通过科技赋能不断焕新,极大增强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沉浸式体验令人着迷。在幻城剧场,众多旋转升降台勾勒出“幻城”独特的建筑形态;在火车站剧场,智能翻板配合机械麦穗吊杆呈现波澜壮阔的滚滚麦浪;激光投影在328米长的夯土墙上生动描绘出《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这部剧综合运用全息投影、智能交互、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为游客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观剧体验。

据幻城剧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剧场还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景区管理运营能力,线上智能小程序为游客提供一键购票、实时查看在线节目单、景区导览图等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游客沉浸式“自由行”,使游客实现“移步易景,转眼千年”,让灿烂的华夏文明真正可看、可听、可感、可触。

业内人士认为,技术创新能够推动艺术创新。大型实景演出要保持和提升观众新鲜感,就要不断融入科技元素。未来,科技也将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对演出成本以及演出条件等的限制,大型实景演出将更少依赖演员群体,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新兴技术,实现展示、演艺、交互三方面相结合,让观众全方位、低成本地获得更好观演体验。

实景演出如何长红

从演出消费需求看,当前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观演需求不断涌现,消费群体更加细分,更多以互动参与、情绪价值为新追求,以沉浸体验、创新创意为新内容的演出形式将成为未来市场的生力军。实景演出如何持续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值得进一步思考。

成都黑图文创董事长李道平认为,实景演出可以与当前文旅行业诸多主流业态相融合,如自然景区、人文景区、主题公园、特色小镇等,以点带面,实现文旅业态的全面复兴。他建议,从实景演出中“借势”,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尤其是独特风土文化,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副总经理王楷夫表示,旅游演艺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载体,其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演艺在赋能城市文化建设、文旅产业当中还有更多模式值得深入探索。要拓展大型演出产业链,以演出作为核心吸引力,带动人气、聚集商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瑞认为,旅游演艺还需避免同质化竞争,除了大制作、大规模、大投资的演出,还要鼓励发展更多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项目;除了借助著名景区,也可广泛布局在古村古镇、特色旅游小镇、大型定制室内剧场等场景,形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生态,实现多样化发展。

2024-06-30 本报记者 姜天骄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6929.html 1 <p> 沉浸式实景演出成文旅新名片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