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免申即享畅通惠企资金通道

本报记者 董碧娟

今年以来,针对一些政策有些企业“找不到、看不懂、不会办”的情况,多地积极建立完善免申即享平台机制,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比如,安徽搭建免申即享平台,贯通全省22个部门和16个地市,实现惠企财政资金直达企业。该平台推动惠企政策申报、审核和资金兑付“一网通办”,还搭建“政策沙盘”“政策计算器”和“政策效益分析”等功能,可对惠企政策资金进行资金、政策、效益和预警等方面的分析,对惠企政策实施全过程跟踪问效。同时,将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付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不断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数字政府和数字财政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存在缺少统筹规划、盲目上新系统以及出现‘数据孤岛’和‘数据烟囱’林立的现象,存量数据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连通、盘活、共享和共用。”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曹堂哲表示,安徽通过全面梳理已有系统的功能,将财政系统、各业务部门的管理系统打通,在协同配合中,不断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现“一网尽览”“一网通办”和“一键送达”。

通过打破部门藩篱的多方联动,免申即享持续扩围增效。今年以来,江苏财政部门协调联动金融、工信、药监等部门,出台针对创新药械、制造企业“设备担”“城新贷”等一系列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的政策,以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精准快速直达经营主体,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比如,江苏财政部门会同工信、药监、卫健、医保等部门研究制定创新药械奖励政策实施方案,首次探索省级财政资金免申即享,取消了以往企业申报、组织专家评审、进行遴选公示的一系列环节,让政府的惠企政策、资金和服务能够直达快享。

雄安新区今年4月发布了首批54项免申即享产业政策清单。自2023年起,雄安新区以部分产业政策作为试点,探索推进免申即享工作,通过数据汇聚共享、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等方式,精准匹配企业与政策,实现产业政策资金“免申报、零跑腿、快兑现”。此次免申即享产业政策分为条件类和名单类,前者需满足特定条件触发兑付,后者则是类似“白名单”式的直接兑付。从政策类型看,首批清单包含条件类政策36项、名单类政策18项。

免申即享已成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河南近日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围绕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精准归集各类各部门涉企数据,完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省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动态更新惠企政策文件和免申即享项目清单。打通预算管理一体化、涉企系统和省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资金拨付通道,推动涉企资金直达快享,将各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推进落实情况纳入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切实落实惠企政策。

根据《上海市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深化“一网通办”改革行动方案(2024—2026年)》,将完善免申即享制度保障,建立政策资金联动和多部门政策联审机制。推进行政给付、资金补贴扶持、税收优惠等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实现“政策体检”全覆盖,企业“服务包”精准送达。

“免申即享平台归集多源的涉企数据库,打通财政管理的资金流、政策流和管理流,实现资金和政策直达企业,提高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精准性。”曹堂哲认为,相关实践还解决了政策问效缺少依据的问题,通过数据平台打造了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和结果运用一体闭环的政策绩效管理体系,即事前做好新出台惠企政策的前置审查,事中实现资金流向和政策要求的双监控,事后开展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

2024-06-27 本报记者 董碧娟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6770.html 1 <p> 免申即享畅通惠企资金通道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