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人文湾区美好蓝图

本报记者 曾诗阳

在日前举办的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上,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说:“香港可以发挥金融中心及专业服务优势,发展文化品牌估值、保险、融资,放宽文化企业上市的条件,在上市条例里鼓励发行文化债券、基金发行等,以共同投资基金投资文化企业等,成为培育文化独角兽企业的摇篮。”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5周年,《纲要》中特别提到“共建人文湾区”,完善大湾区内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5年来,大湾区文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进一步融合,《202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大湾区文化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万家。

香港艺术学院前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客席副教授茹国烈表示,“11个城市有各自的生活风格、艺术创造、记忆传统,只要利用得好,大湾区文化就能够相得益彰”。

大湾区丰富的人文底蕴,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底。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金山表示:“以文促商,以商带文,粤港澳大湾区是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者与引领者。以每年的端午节为例,大湾区有着全国时间最长的龙舟月活动。这一盛事是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继承性的体现。”

“大湾区有很好的前景,在于人才聚集和潜力发挥。”知名作家、编剧何冀平表示,大湾区文化交融,既有文化基础,也有科学视野和国际视野,充分结合会催化出大量优秀的文化作品。

一众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大湾区蓬勃发展,文化与科技多元融合,给文化创业者带来资源与机遇,也进一步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当前,大湾区文化智造相关企业投融资最受欢迎,元宇宙、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概念热度不断上升。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提出,文化是澳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强项,澳门具备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价值和中国理念的基础条件,应作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浑然天成的基地。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许钦松表示,广东较早接触外来文化,把中国文化通过海上贸易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岭南文化的内核是“直通中西、融汇古今”,至今仍在显现作用。

星竞威武集团董事长何猷君认为,大湾区金融资本、供应链、科技研发、人才储备、市场机遇等居全国领先地位,大湾区企业应主动向外拓展,做到科技和产业互联互通,做大做强基本盘。

更好发挥大湾区协同发展优势释放文化发展活力,需要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霍启刚表示,为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粤港澳三地已建立粤港澳常态化联络机制,这一机制应在赛后积极沿用。“还可以探讨制定跨城市的体育场地租用机制、资金流动便利措施、人才标准互通互认等更广泛的议题。”霍启刚说,“在做好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还需要以文化交流合作的形式去巩固融合成果。”霍启刚建议,建立大湾区主要城市的统一审批机制、沟通机制,建立有关文化场所、团体、资源、活动和需求的资讯平台,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比赛品牌和文化IP、表演节目,以粤港澳作为立足点,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刘金山表示,岭南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包容与创新。从历史上对外商贸交流到第135届广交会的举办,从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的蓬勃涌现,展现了大湾区包容发展的风范。

2024-06-03 本报记者 曾诗阳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545.html 1 <p> 共绘人文湾区美好蓝图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