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张其仔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由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重构生产组织形式等,实现更高效率的生产力水平。企业在科技项目形成、组织和资金配置等方面具备很高的主导性和参与度,以创新引领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和企业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力量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企业作为创新知识生产和成果转化的关键枢纽,是推动科技创新、整合利用要素资源、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有生力量。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有利于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既包括科技和产业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与制度层面的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企业是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主要载体,对生产力的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创新知识生产和成果转化,才能实现产品创新和产业变革,推动形成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质态。纵向看,创新表现为一种链式过程,由科学的发明发现、专利和技术开发、市场化应用等环节构成。科学发明发现是推动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创新的源泉,将其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需要通过企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对接。横向看,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相互支撑、良性互动,构建高效完善的协同创新格局。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市场,对科技发展的社会需求更加敏锐,往往走在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最前沿,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力量。现实地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协同演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创新应用场景成为连接基础创新和成果应用的重要纽带。企业可以提供涵盖各类需求的丰富应用场景,充分发挥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溢出效应好等优势,不仅可以提升创新效率,而且有助于推进多路线技术开发。

有利于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就意味着以各类要素资源的高效组合和顺畅流动,完善创新要素配置结构、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企业是市场的微观主体,是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重要载体。企业既能够将科技、金融、人才、资金聚集起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又能利用数据、信息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涌流。

有利于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产业变革的内在要求,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以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最终要落实到一家家企业上。无论是推动相关产业政策落地生效,还是促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最终都需要由具体的企业来完成。通过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能够提供新的技术研发与创新组织形式,更好满足技术创新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我国产业创新能力。此外,企业通过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技术、运用新材料、制造新产品以及推进管理创新,可以为市场提供更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从而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有效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创新引领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全力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让颠覆性和原创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塑造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着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打通制约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一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实力和创新优势,有能力、有条件在创新引领方面展现更大作为。国有企业要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加大研发投入、整合创新资源,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科技创新关键领域的战略支撑作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引进和集聚人才。在考核机制设计上,要从企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出发,坚持目标导向,实现对企业战略目标落地的有效牵引,鼓励企业进行长期创新投入。另一方面,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稳定民营经济预期,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使民营企业安心发展、放心发展。精准制定实施各类支持政策,加强政策协调性,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和利益诉求,打通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强化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加强企业主导的产研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整合集聚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供给、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企业,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专利布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优势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联合组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另一方面,要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是人才,尤其是能够把各方面人才与各方面资源组织结合起来的企业家。调动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重视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大力支持创新创业,着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坚定企业家信心,稳定企业家预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2024-05-28 张其仔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226.html 1 <p>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