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御寒
寒冷,是很多人对俄罗斯的第一印象。从每年11月至来年4月,长达6个月的雪季,使得御寒成为当地最“热”的话题。
在俄罗斯御寒,“衣食住行工”一样都不能少。
第一,要穿得足够保暖。
元旦过后,莫斯科遭遇寒潮天气,最低气温直逼零下30摄氏度。为此,莫斯科市政部门专门提醒首都居民和游客避免长时间待在室外,还细致地建议大家一定要戴上帽子和围巾,保护好头部和颈部。当地气象服务和紧急情况部门专家也通过媒体向人们隆重推荐“御寒三件套”:第一层是贴身衣物,要穿透气保暖的内衣,这一层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第二层为隔热层,可以选择毛衣、运动衫、打底裤;第三层为保护层,可以穿滑雪服、防风夹克、羽绒服或毛皮大衣等。此外,寒冷天气里应当穿比平时大一号的鞋子,并且要穿保暖袜,“小鞋”千万不能穿,理由是可能压迫血管导致脚部冻伤。还有专家开启了“带货模式”,建议游客不仅自己尝试一下颇具俄罗斯特色、御寒功能超强的“高筒毛毡靴”,还可以多买几双送给家人朋友。
第二,要吃得足够健康。
进入冬季,人们不仅要多吃热乎乎的食物,还应多摄入一些高热量食物。不少肉食爱好者“简单粗暴”地将其解释为,“放开了吃肉就行”。当然,由高汤、肉类、蔬菜和酸奶油熬制而成的俄式红菜汤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下午,还可以来上一杯热茶或咖啡。坐在温暖的屋内,看着窗外雪花飘飘,啜上一口温润的红茶,再惬意不过了。尤其是此时,新年的“余温”尚未散尽,莫斯科红场的集市上,茶汤的摊位还未撤去。顶着漫天的雪花,围在生着火的炉子旁,捧着烫手的杯子吸溜,“蹭蹭热度”也蹭蹭热闹。
不过,专家并不建议人们在寒冷天气里饮酒。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酒精不仅无助于驱寒,而且还会导致血管扩张,身体热量加速释放。爱喝酒的朋友们一定要记住啊!
第三,要保证良好的睡眠。良好的睡眠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能够帮助人体更好地应对寒冷天气。
为了给所有民众和游客一个温暖的被窝,俄罗斯每年夏季便开始提前规划各种准备工作,比如,在天气温暖的七八月份开展能源综合体设施检查,测试供热网络,检修热力站、锅炉房和变电站设备等。目前,莫斯科正致力于将当地能源综合体打造为全球能源综合体的典范,目标是“国际最稳定”“全球最可靠”。到了冬季,全市10余座火力发电厂、多座燃气轮机发电厂以及近200个锅炉房会不间断运行,为全市提供暖气和热水。
面对严寒,保障能源供应是重中之重。为此,莫斯科市每年都会储备不低于15天的燃料,同时在冬季配备专门的救援队伍,避免因暴雪、冬雨等恶劣天气造成电力供应中断。
第四,要行得安全。
进入冬季,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凸显。根据俄罗斯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定,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所有汽车都必须更换冬季轮胎,否则车主将面临罚款。因为冬季出行经常会遇到道路积雪甚至结冰的情况,强制更换冬季轮胎能够有效提高行车安全水平。此外,降雪后,市政部门会组织人员、车辆进行除雪作业,包括第一时间清理城市机动车道积雪、在非机动车道上喷洒除雪剂等,确保行车和行人安全。
除吃穿住行外,工作防寒也不能忽视。为此,俄罗斯专门制定了工作规范。比如,只有通过专门体检的员工才可以参与冬日户外工作,且每个人都要学习预防体温过低的方法;为确保冬季工作安全,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提供专用的防护用品;限制寒冷环境下的连续工作时长,当气温低于特定值时,工作时间应当相应缩短;等等。
此外,及时、准确发布天气信息也尤为重要。进入冬季后,无论传统媒体还是社交媒体,都会及时发布气温、降水、气压、光照等天气信息,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参考。在严寒到来前,气象服务和紧急情况部门还会提前发布预警,提醒人们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其实在俄罗斯,人们对冬天的感情非常复杂。
一方面,人们爱冬天。在民间,许多谚语、俗语、谜语和民歌都与冬天有关。诗人和艺术家也一直对冬天赞赏有加。研究历史的人也对冬季情有独钟,由于严寒曾在历史上数次帮助俄罗斯击败敌人,因而也有“严寒将军”的美誉。此外,俄罗斯也有类似“瑞雪兆丰年”的说法。孩子们则是最爱冬天,打雪仗、堆雪人、拉雪橇等几乎可以代表每个俄罗斯小朋友的童年。
另一方面,人们又怕冬天。冬日的严寒意味着可供人们选择的休闲项目大幅减少,而高龄老人们也大多只能尽量待在家里,以避免屋里屋外剧烈的温差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对游客来说,则痛并快乐着。冬日的俄罗斯风景极美,但若想多拍照留念,手肯定要遭罪,手指冻到失去知觉是常有的事。
不过,也有不少俄罗斯人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应对漫长冬日的攻略。当室外气温骤降时,窝在沙发上读一读经典文学,或者欣赏电影,沉浸在精神世界未尝不是消磨时光的好方法。泡热水浴也备受欢迎。如果条件允许,很多人都会选择到附近的公共浴室泡热水浴,再蒸个桑拿,让身体从里到外热透。还有人尤其迷恋冬泳,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俄罗斯人开始尝试这项“勇敢者的游戏”。
既然严寒躲不掉,那就直接走近它、拥抱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