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

□ 本报记者 李芃达

“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表现在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库存和物流成本,进而降低运营成本;加快产品研发和设计速度,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大连理工大学平台治理研究院院长苏敬勤说。

我国数字经济总体已经走在国际前列,但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工业软件等方面“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在应用端,产业链协同不足,数据质量和开放性有待提高,跨界融合需进一步加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如何将通用大模型进一步向垂类精进,小模型如何能够选准应用场景,大模型与小模型如何形成合力,做到有机结合,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是更加紧迫的课题。

苏敬勤建议,聚焦底层基础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通过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的新路径,构建数字技术研发新生态,持续开展科研攻关;持续强化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企业不断试错,支持大型数字化企业在垂直细分领域投入,更好对接实体企业需求。

产业增长平稳

在应用需求牵引下,我国数字产业增长平稳。分领域看,2023年前11个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110447亿元,同比增长13.9%。2023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增速较2023年前三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手机产量12.5亿台,同比增长1.6%;集成电路产量2765亿块,同比增长0.9%;光电子器件产量11753亿只,同比增长9.3%。

“数字产业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与国家和地方政府持续出台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密不可分。目前,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形成了一批新的以先导产业和领先区域为代表的数字化生态圈,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苏敬勤说。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看来,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还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新动能培育。

一方面,聚焦典型应用场景需求,强化软件供需对接,促进形成供需协同、应用迭代的良好发展循环。指导开源基金会加快建设,广泛汇聚各方开源力量,推动开源托管平台、开源社区、开源协议等做优做强,培育一批优质开源项目,加速开源成果成熟商用。

另一方面,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有序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智能硬件、锂离子电池等重点领域项目开工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对接,研究制定新一轮支持视听产业发展的接续政策,落实好北斗应用、智能光伏等领域政策文件,加速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2024-01-03 □ 本报记者 李芃达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7236.html 1 <p> 数实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