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跨境人民币应用场景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为3.71%,人民币再次成为世界第五大交易货币,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人民币在其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中占比为2.88%,与美元的59.53%、欧元的19.77%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也少于日元的5.18%和英镑的4.88%。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人民币国际化要有新的思路、探索新的路径,特别要以人民币跨境使用为基础,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提高金融开放水平为目标,发展境内的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创造真实人民币需求。
优质的人民币资产是境外投资者愿意使用人民币的一大前提,扩大金融开放和加快金融创新是居民和非居民共同的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自贸区采取“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流转自由”的原则,在自贸区内建立了与国际贸易等业务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监管模式,基本具备了人民币跨境交易使用的基础。依托跨境人民币政策便利化措施不断深化和自贸区金融领域支持政策不断落地,跨境人民币应用场景从传统的贸易投融资结算逐步拓展至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跨境人民币业务呈现良好增长态势。2022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超过42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3倍多。
未来,应不断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打造跨境双向投资通道。继续发挥好自贸区的先行先试优势,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可兑换改革,用好自由贸易账户等特色金融服务,加快场景融合,更好地满足境内外投资者跨境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备条件的地区以及自贸区和海南自贸港,要进一步加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等政策推进力度,促进跨境人民币资金使用,活跃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
增强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的吸引力、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参与主体,需要在人民币计价资产创新上实现更大突破。当前,外资投资于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比例还比较低,有很大提升空间。上海、北京、粤港澳等国内金融要素集聚的城市和地区应依托其金融发展优势地位,促进金融资源集中,鼓励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和证券交易所发行熊猫债券,逐步扩大特定品种期货交易的对外开放,适度拓宽QFII和RQFII的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范围等,夯实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逐渐转型,正从传统制造业向创新型经济跨越。新兴产业由于其自身特性,需要多元化融资策略,因此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和打造高端制造业,亟需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金融服务效率。以上海为例,作为国内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应充分利用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和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契机,激活全球人民币投融资需求,增强人民币在全球投融资体系中的作用。
在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建设中,由于资本账户基本实现可自由兑换、金融市场体系各组成部分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须重视系统性风险防范并强化宏观审慎监管,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比如,自贸区的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含区内)其他银行结算账户之间的资金流动,要按“有限渗透+严格管理”的原则来管理。在岸和离岸业务必须严格区分,防范离岸金融市场对在岸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