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螺旋
无论是在大自然中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螺旋都是个绕不过去的神奇概念。
就说钟表。表盘上,指针随着时间的流逝转动,每一次在顶点的相聚都是空间意义上的回归和时间意义上的前行;表盘外,钟表技术的成熟、行业的发展也呈螺旋式结构。沿着这条“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一直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自然辩证法》中所言的“发展的螺旋形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摆着→揣着→戴着→摆着
如果给钟表业发一顶桂冠,头顶桂冠的必是瑞士。雷达、劳力士、欧米伽、百达翡丽、江诗丹顿……这些驰名世界的钟表品牌,都属于瑞士。
不过,在“瑞士制造”成为钟表代名词之前,英国和法国是钟表业的高地。那时候的钟表娇贵而笨重,随身携带肯定是不行的,只能挂在墙壁上或者置于架子上,还得小心伺候着,轻拿轻放。
第一款便携式钟表据说出现于15世纪左右。其发明与普及多少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有关。在征战大洋的过程中,计算时间与计算距离一样重要,否则很容易偏离航道。得益于此,制表技术开始飞速发展。不过,关于第一款便携式钟表的具体资料,包括样式、发明时间与发明者等,并没有确切资料留存下来,因而众说纷纭。
至于怀表的普及,已经是17世纪的事了。有观点认为,怀表的兴起其实是宗教改革的“副产品”。16世纪初,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这一运动带来了两个直接结果:其一是很多身怀绝技的制表工匠因为信仰原因不得不远离家乡,到以信奉新教为主的瑞士定居;其二是当时蓬勃发展的加尔文教教义提倡节俭,禁止信徒佩戴珠宝首饰,导致很多珠宝匠人失业。同时,钟表又是宗教生活的必需品,因为新教徒们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睡觉、起床、做礼拜。于是,苦于市场萎缩的珠宝匠人与钟表匠人一拍即合,怀表随即发展起来。
正如《时间的战争》中所言,“瑞士制表业的兴起,本质上是一场人才流入导致的产业转移”“新教与移民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世界上首家钟表行业协会——日内瓦制表协会于1601年成立。根据资料,当时日内瓦的制表厂和手工作坊超过500家,日内瓦也由此成为世界钟表制造中心。
腕表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要更晚一些。
1873年,一名叫作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特(Alberto Santos-Dumont)的男婴出生于巴西。作为巴西航空业先驱、飞行家,他留学法国,并于旅法期间提出了在手腕上佩戴便携式钟表的想法。究其原因还是需求推动,因为当时的欧洲战争频仍,法国军队要在崎岖的阿尔卑斯山区协调战术。
如今,随着智能手表、智能手机的普及,佩戴功能性腕表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开始将瑞士钟表当作收藏品。而且,为了把复古“进行到底”,绝大部分收藏用钟表都没有使用已经成熟多年的卫星定时系统,反而回归了纯机械原理,以发条为动力、以齿轮组传动的物理模块成了绝对主流。
从摆着、揣着、戴着,复归于摆着,是为一层螺旋。
瑞士→美国→日本→瑞士
无论各国钟表从业者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贡献了多少智慧,最终的集大成者还是瑞士人。
从钟表业兴起到20世纪初,瑞士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王者”。在很多瑞士钟表匠人眼中,钟表从来都不仅仅是计时工具,而是一种艺术品,讲究的是精工细作,最好能独一无二,这也是他们对手工制作尤为偏爱的原因所在。
当大批心灵手巧的匠人聚在一处,“卷”成一团,化学反应发生了——他们不仅把瑞士“卷”成了行业霸主,而且还“卷”出了手表制作工艺的新高度。
尤其是随着珠宝商与贸易商的加入,崇尚简洁、精确的机械美学与崇尚设计、精致的人文美学汇合了。在那个品牌概念尚未完全成型的年代里,瑞士钟表凭借着超高的制作工艺和设计水平塑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区域品牌。
20世纪中叶,一场变革突然降临。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的新技术,美国公司开始尝试用合金代替贵金属、用电池代替弹簧作为动力源,并萌生了批量生产腕表的想法。在一众企业中,天美时脱颖而出,盈利颇丰。实际上,天美时不仅赢在了技术上,更赢在了市场理念上。因为在当时,发源于美国的大众消费主义已经重新“定义”了欧美市场,人们对相对便宜的工业制成品需求迫切,从冰箱、洗衣机、汽车到手表都不愁卖。在这场大众市场的狂欢中,美国人大获全胜,瑞士人茫然未觉。
当日本人决定加入这个游戏时,钟表业巨浪再起。日本企业采用了一种基于石英的新技术,进一步简化了设计。其实,石英手表的发明人是一位瑞士工程师。这位工程师发现,如果电流通过石英,晶体就会产生振动,通过振动即可精确测量时间。但是,瑞士人并没有将这一技术发扬光大,因为在他们看来,手表展示的是精密之美、机械之美,石英表实在上不得台面。至20世纪70年代,精工、西铁城和卡西欧等日本品牌已经把天美时、宝路华等早年间的赢家挤出了市场。这一次,瑞士人又是后知后觉。
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一部分瑞士钟表从业者才开始认真审视大众消费市场。这一审视不要紧,直接就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同行进行了“降维打击”。毕竟,在任何时候,人才都是一个产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在这方面,瑞士雄霸整个行业400年,地位从未动摇。当“骨灰级”玩家开始认真,局势瞬间反转。仿佛一夜之间,瑞士钟表业又恢复了元气。
从瑞士、美国、日本,复归于瑞士,是为又一层螺旋。
手表→手机→手表
有人说,瑞士之于钟表业有如狮子之于大草原,睡着了人畜无害,但只要睁眼就天下归心。但正如打败方便面的不是方面饭、方便粥、方便小火锅,而是送餐平台,能伤害狮子的,只有横空出世的小怪兽。
智能手机就是这只小怪兽。
1973年,在摩托罗拉工作的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发明了第一款手机。当年4月的一天,他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通,引得路人纷纷驻足侧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透露,自己的灵感来自1946年同名连载漫画中侦探迪克·特雷西(Dick Tracy)佩戴的双向无线电手表。巧合的是,当年爆火的广播节目《超人》中有一集《会说话的猫》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装置。
20年后的1993年,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智能手机IBM Simon诞生了。进入新世纪,苹果、华为、三星、小米等纷纷崛起。历经无数次迭代,智能手机的性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钟表的消费属性受到了严重挑战,逐步变成了奢侈品、收藏品、装饰品,连以精工细作著称的瑞士手表尚且元气大伤,遑论其他。
直到2012年,风向再变。因谷歌眼镜的亮相,当年被称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在智能手机创新空间逐步收窄和市场增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终端产业下一个热点开始被市场广泛认可。随着行业的发展,这些曾把钟表行业挤得半死的科技企业重新开始销售智能手表——手表作为手机的“周边”,又一次回到了人们的手腕上。
这一次,瑞士钟表还有活路吗?
事实证明,有。
根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第六版瑞士制表业》报告,2019年至2022年间,瑞士手表出口量呈下滑趋势,但出口总值仍在上涨。2016年,瑞士手表出口销量和智能手表销量十分接近,前者为2500万块,后者为2200万块。到了2022年,全球共售出约9050万块智能手表,而瑞士手表的出口销量已经下滑至1580万块。这其中,定价在200瑞士法郎至500瑞士法郎之间的中端价位瑞士手表销量萎缩最为显著,但高端价位手表依旧坚挺,极大补充了整个行业的损失。分析师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消费群体的细分,智能手表对瑞士制表业的负面影响“将会变得越来越没那么重要”。报告还预计,瑞士制表业未来年复合增长率将与个人高端消费品市场走势逐步趋同,达到7%左右。
从手表、手机,复归于手表,是为第三层螺旋。
这就是螺旋的奇妙之处:从上方俯瞰,还是那双手,还是那块表,一切似乎回到了原点。但若平视会发现,此表远非彼表。因为技术“海拔”的变化,二者只有形似,但神早已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奇妙的螺旋从来都不是回归,而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