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
跟着地铁去找房、跟着地铁去旅游、跟着地铁找工作……10多年间,在乘坐北京地铁通勤的日子里,我完成了自己的一件件人生大事,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
从小地方来到大北京,最让我惊叹的是地铁,那上天入地的小火车疾驰,载人奔向美好生活。
一
2006年,我过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复试线,因为参加面试第一次去北京,借住在大学同学租住的小屋。见面第一天,她兴奋地告诉我买到了二手地铁月票,从此坐地铁就跟不要钱似的。那时候,同学月薪3000元,每天能节省4元钱的地铁票钱就如此欣喜,我实在不理解。不过,等我考取研究生,住进了位于西三环花园桥的学生宿舍后也就明白了。一个月320元的研究生生活补助,限制了我坐地铁出行的愿望,更何况当时首师大附近也没有地铁站。
那时候北京地铁只有1号线、2号线和13号线。准确地说,13号线不是地铁,叫城铁,它在地上跑,从东直门到西直门,再从西直门到东直门。13号线呈U字形,如果将环形的2号线和直线形的1号线组合成一个“小花篮”,13号线恰如篮子的提手。17年过去了,再看北京地铁图,小花篮变成了一朵绽放的花朵。而我,就是这朵花的忠实见证者。
我先是住在地铁2号线阜成门站附近。毕业后,我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后又结婚,有了小家。住房42平方米,小两居,乘坐一站公交车就可到地铁阜成门站。我们都坐地铁上班。先生在西北角的西二旗站附近,我在东南角的崇文门附近。每天清晨,我们钻入地铁阜成门站,然后在站台告别,各奔南北。周末,我们就坐地铁出去玩。地铁附近的名胜古迹、公园街巷、美食小店、旅游打卡地,都是目标。地铁线路在增加、在延展,我们的活动范围也在扩大。接着,我们迎来了北京地铁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条接一条的地铁线路开通运营。5号线和2号线交会于崇文门站,让我下班后多了一条回家的路径;8号线开通,青花瓷装饰的站台被我定格在青春相册里;10号线先是一个半环,很多年后另外半个环才修好,给2号线外面套上了一个环;八通线在北京大东边,开通后难有机会去坐;4号线由京港地铁运营,车厢开关门有了“嘀嘀嘀”的急促提示音……
北京市郊铁路S2线开通时,我们第二天就买票坐车去了八达岭。17元,相较2元随便坐的地铁票价还是比较贵,但它缩短了去郊区的距离,省下了宝贵的时间。当时坐在我们对面的大哥是昌平人,一脸兴奋地向身边的孩子介绍这条线。火车到八达岭附近,车子突然停了,过了几分钟,车开始倒着开。我们还在纳闷,大哥的脸上已经写满自豪,他说这就是当年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的地方。他说可惜没带啤酒和烤串,地铁13号线开通时,他们村的人为庆祝能坐13号线进城,特地买了午餐和2元钱车票,来来回回坐了大半天的13号线。我们乐了,想想自己不也和他们一样么?
二
要是将地铁线路形容成藤蔓植物蔓延的枝条,那地铁沿线就是枝条上生长出的叶子和花朵。跟着地铁去找房、跟着地铁去旅游、跟着地铁找工作,我们也跟着地铁换了房。北京四周生长出了几座新城,天通苑、回龙观、通州……我们沿13号线看了几个崭新的小区,我的“地铁之旅”最后固定在13号线和2号线:为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我们在城里小房子和城外大房子的艰难抉择中选择了后者,而我付出的代价是每天约2.5小时的通勤时间。
家乡亲友知道我每天坐地铁要那么久,感叹“大城市有什么好”,我也感慨自己生命被无形缩短。不过,这也让我得以有足够充分的时间近距离观察地铁早、晚高峰时段的人们。
晚高峰,我站在地铁13号线西直门站的站台上,听协管员举着大喇叭喊:“往站台中间走,两边车都一样,有序排队,注意安全,谢谢合作。”与早晨的安静不同,晚高峰的地铁车厢里气氛稍显轻松,或许还有疲惫,在城市某个角落里的温暖小窝是人们此刻的目的地。接近冬至时节,白昼在下午4点就要开溜。一天工作后,迎接我的不是星光月明、风鸣虫语,而是13号线沿途流光溢彩的夜景。黄色的路灯结成光链,汽车红色的尾灯串成红宝石项链,霓虹灯是城市的夜妆。风雨阴晴、艳阳冬雪,高楼日起、绿化渐佳,13号线沿途的风景随着时光流转变换。
早高峰的地铁车厢里,总是很安静。大家或低头看手机,或闭眼打瞌睡,或者目光呆滞宛如梦中。坐着,站着,靠着,人们等待地铁在时间的格子里准确到达指定点,也包括我。而我恰好要在早高峰的西二旗站挤车。据说,地铁13号线刚开通的时候,你从西二旗站出来,会看到农田和村庄。现在你出来,会看到腾讯、百度、联想、快手……互联网大厂在一夜之间都立在了西二旗。然后就是一群一群不知从哪里游来的年轻人,一团一团地挤出地铁车厢门。早上,他们蜂拥而出;暮晚,他们蜂拥而入。
北京地铁的节奏,每天都有1000万左右的人在“迁徙”。人潮、人浪、人流,都是形容人多的时候其形态如流水奔涌的状态。我能看到的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就是北京地铁的早晚高峰了。不管是夏天薄褂单衫,还是冬日厚衣棉袄,大家亲密无间、摩肩接踵,恨不得像罐头里的小猫鱼一样,一个个被捋平直了压在盒子里。
大城市,修多少条地铁都不够啊!
三
起初,我还尝试过不同的地铁乘车路线,不过精确计算时间后路线就固定了。纠结几个月后,我适应了每天的通勤模式。起初,我尝试在车头车厢看地铁司机开车,有御风飞翔的感觉,在车尾车厢看景物纷纷逃离视线,有穿越时空隧道的错觉。起初,我还尝试着打量身边的人,想象着他们的故事。想想吧,这早高峰的地铁车厢是何等热闹,一个巨大的思维情感汇聚地啊!昨夜的新闻在这里传播,手机里影视剧中的悲欢离合在这里上演,最新的手游在车厢里被尝新,还有各种美妙的旋律在人们耳畔。渐渐地,我也尝试了我所观察到的每一种乘车方式。读书、听音乐、打游戏、读新闻、在家人微信群里发信息……当然,我还找到了一种少见的方式——写作。
一天2小时,一周10小时,一个月40小时,一年480小时,10年4800小时。从2013年夏天开始计算,我乘地铁通勤正好10年。10年间,我们一起建设小家,在各自岗位上奋斗。我的时间大部分用在扮演母亲、妻子和女儿的角色上,几无空暇,这4800小时则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在地铁车厢不到1平方米之内,我有一方小天地。我可以精心思考当天的工作计划、近期的家庭计划,可以将车厢当作移动书房、影院。我追过热播电视剧,读过推理小说,学会了时新小游戏,聆听过柴可夫斯基最动人的旋律,还写了几百篇小作文。写什么呢?写我一时一地的感受,写我的成长经历,写我见过的人经过的事,写我刹那间的思想火花和情感波澜。我将地铁小作文串连成章,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散文集。很庆幸,这4800小时,我与城市一起成长。
地铁13号线正在建设复线,缓解郊区居民的通勤压力,我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这项福利。早高峰时段,我时常能得到一个座位,晚高峰时段,我也能从容出站,因为地铁昌平线接驳到了西二旗站,附近大厂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去昌平住了。北京地铁的乘车环境越来越好,最让我感动的是,怀孕期间,每次在地铁车厢里都有人主动让座给我。孩子小的时候,在地铁车厢也总有人会给让座。这是陌生人给予的善意,这善意在地铁里达成共识、形成默契。
此时,在盛夏时节的地铁车厢里,我坐在蓝色座椅上,飞动手指打字,写下这篇小文,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的晨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