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推进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我们要深刻认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推进现代化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幅员广阔,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解决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任务艰巨。新征程上,要有效解决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各区域之间形成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必须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构建起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面对正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近年来我国部分区域、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出现的“断供”“断链”等问题,以及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来予以解决,进而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路径。
推进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根据各地区的既有条件和已有基础,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整体推进区域间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进程,创新构建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持续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要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引导产能有序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当前,我国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城市群,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应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禀赋条件和发展基础差异,有效依托区域节点城市独特资源和已有基础,培育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进一步提升区域中心城市与主要节点城市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统筹推进区域内优质教育、医疗、研发平台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布局,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带动能力,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促进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
打造统一开放大市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区域隔阂,消除市场壁垒,推进统一开放大市场建设。应强化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在现有各区域协作联动和信息互通互认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和制度机制障碍,消除跨区域间商品流通、技术监管、规则标准等领域的差异与隔阂,引领区域间各板块、各产业、各园区多角度多层面协同创新、合作共赢。
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新发展阶段,各区域应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民生底线来不断提升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作者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