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反复强调的立场和方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应进一步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力度,立足实际、精准发力,确保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各项政策既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汇聚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合力。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过去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取得极为来之不易的新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宏观政策发挥了稳住经济大盘的基础性关键作用。“党和政府不仅及时出台一揽子稳经济政策,而且果断推出接续政策,突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打出了有力有效的‘组合拳’。”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河南省委主委梁留科说,我国还加大了对地方抓政策落实的督导服务,确保政策更加精准、更可持续,有效应对了超预期冲击。
当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应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宏观调控,着眼于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处理好当前和长远、总量和结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国人大代表,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健表示。
“财政政策要发挥在稳经济、补短板、强弱项方面的独特优势,向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精准发力。”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财经大学校长金桩认为,货币政策同样要注重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进金融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和价值链创新链升级。
朱健代表表示,宏观政策实施要把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好短期和长期。比如,货币政策实施不搞“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线。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则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服务,增强经济增长潜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旭认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不仅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而且靠前发力,发挥了逆周期调节作用。接下来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利于厚植潜能、积蓄后劲,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跨周期平稳运行。
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遵循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目标不仅包含对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要求,更包含对质量和结构的要求。同时,高质量发展目标不仅包含经济因素,还涉及文化、民生、资源、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全国人大代表,中原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诺金认为,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施行政策举措的多元性,且必然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平衡。
按照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综合部署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纳入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进行统筹部署。“五大政策部署构成一个体系,各有侧重,互为支撑,同向发力。”朱健代表说。首先,要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联动,提升两者之间传导和协同的有效性。其次,要加强产业、科技、社会政策融合互动,实现产业需求、科技资源与落实民生保障、就业优先有效对接。“同时,要强化政策预研储备,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最终强化五大政策体系的集成效应。”朱健代表认为。
各类政策应如何加强协调配合?金桩委员建议,比如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配合方面,应继续加强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力度,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纵深推进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和产业配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财政政策与科技政策协调配合方面,应加大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平台建设力度,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支持先进装备投资、技改投资、高技术投资等。财政政策还应提高与社会政策配合力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引导增加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保障领域的投资,尤其是引导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医疗设施建设。
对于我国这么大的经济体来说,加强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极为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目前我们各项政策制定基本上分散在各个主管部门,各方面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很有必要”。
“更好统筹的要求不仅要体现在政策制定上,还应贯彻到实施过程中。”梁留科代表认为,一项经济政策实施推进,其他方面的配套政策也需要不断完备、跟进。
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代表委员们认为,在当前爬坡过坎的关口,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以更强烈的紧迫感,齐心协力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夯实经济恢复基础,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条件等差异都非常大,比较良性的发展格局是不同区域各有分工、优势互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认为。但现实中,各地都更倾向于最大化本地的经济和税收增速,容易导致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甚至出现地区间市场分割的现象,阻碍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国内大循环。“所以要有全局思维,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着眼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陆铭委员说。
顶层设计立足全局,基层探索观照全局。“在实践中,我们进一步增强全局观,自觉把‘市之大事’融入‘国之大者’中思考定位、融合到‘省之大计’中统筹谋划,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朱健代表介绍,近年来,衡阳始终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2022年,衡阳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9%,连续3年达国家二级标准;当地44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观大势,谋全局,闯新路。“我国经济体量巨大,经济工作千头万绪,推动经济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工作的整体性,统筹好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对多方面因素做好统筹兼顾,形成政策合力,发挥出‘1+1>2’的效果。”徐诺金代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