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传统超市发展空间
进一步激发传统超市的活力,应通过自身的深层变革,寻找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要主动变革经营模式,推动精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根据线下购物的场景特点,提供即时、便捷、智能的服务体系,从而提升消费者体验。
日前,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一些传统的超市经营不够景气,销售额下降,运营成本上升,甚至面临关门歇业的风险。如何有效应对来自线上平台的竞争,进一步激发传统超市的活力,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所谓传统超市,是指包括俗称“大卖场”的大型综合超市,以及中型综合超市和小型综合超市。其遇到的困境,与当前电商的飞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网上实物商品线上零售额达1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不难发现,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的替代率正在持续增长,其对消费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原因之一在于成本的快速增长,导致许多习惯了线下购物的用户,为节约开销,越来越多选择线上购物。对于消费者而言,传统超市对他们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商品齐全,可以一次购买到采购清单上的所有商品,并且价格和质量都有一定保障,但也存在运营成本更高、支出项目更多的问题。这是其与线上平台很不一样的一个特点。数据显示,67.1%的企业认为传统超市的经营成本偏高主要是来自于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和融资成本。而一般大超市的租期在10年到20年之间,目前有一些租约正逐步到期。此外,大超市的客流采集、数据分析、营销引流等技术相关的软硬件升级也增加了新的成本。
可见,对于传统超市而言,过去粗放的经营方式不灵了,来自综合电商、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外部压力对其造成了不小的挑战。为此,应通过自身的深层变革,寻找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一方面,要主动变革经营模式。我国传统超市的盈利模式,大多以向供应商收取入场费、上架费、陈列费等各种费用为主,以周边商业街的租金收入为辅,这种模式表面使卖场似乎立于不败之地,但实际上会大幅度增加经销商的成本,最终抬高商品的销售价格。面对一些消费者“以脚投票”的情况,生意冷清的卖场经营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不利于供应商、超市和消费者的局面。而从实践发展来看,一些大型商超实行会员制、买手制,从经销商、品牌商采购商品,不收取入场费、上架费等,负责所有商品的销售,这种举措尽管会使超市承担一定的风险,但会促使其主动在选品方面加大投入,与供应商建立长久的伙伴关系,从而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推动精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传统超市特别是大卖场要在选址、选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才能进一步提质增收。在选址方面,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学技术手段为消费者画像,精准定位到客流量及消费水平更优的地址。在选品方面,摆脱坐等供应商上门的传统思维,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海量商品中进行深度分析,为消费者找到更高性价比、更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要与供应商打通数据链,打造智慧化供应链,通过与供应商的通力合作,提供差异化、高品质的商品。同时,加快数字化步伐,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此外,要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消费者体验。根据线下购物的场景特点,提供即时、便捷、智能的服务体系,从而提升消费者体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