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精准施策建设基础设施

王琛伟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此前,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十一次会议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作出重要部署。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

基础设施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引领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道路交通、水利工程、能源资源、科技设施、信息通信、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但是也要看到,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有差距。数据显示,中国基础设施水平排名不高,虽然铁路、公路、港口、航运、油气管道、通信等设施总量排名靠前,但结合密度和人均综合来看,则落后于发达国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当务之急。

从外部环境看,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今年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和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今后一段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突出体现有别于以往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鲜明特征,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其一,要突出“全面”的意义,避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铁公基”。要推动建设重点和建设模式“两个转型”,突出“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相统筹。一方面,要转变建设重点,将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另一方面,还要转型建设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对传统基建轻车熟路,但对“新基建”不是特别熟悉。根本原因在于,各地习惯了传统基建模式,而对如何发挥市场力量推动“新基建”,仍然感到陌生。因此,要高度重视多轮驱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等多方面作用,创新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模式,汇集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其二,要增强“引领”的作用,避免不分重点的“大水漫灌”。必须着重抓好建设理念和建设手段“两个调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一方面,要调整建设理念。改变过去那种通过大投资、大建设带动粗放式发展的传统建设观念,不再仅盯着“刺激经济”的短期效应,而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通过基础设施布局和结构调整,支撑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和维护国家安全。此外,要调整建设手段。“大水漫灌”式的投资老路已经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应重在瞄准短板、精准施策、优化结构。新基建要特别强调创新驱动,增强支撑和引领能力。而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则应将重点放在联网、补网、强链上,着力提升网络效益。

其三,要注重统筹协调,避免粗放无序的“一拥而上”。应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多处体现平衡与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论哪个“统筹”都需要体制机制的统筹来保障实现。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从规划布局、政策衔接、项目落地等各个层面,建立全国“一盘棋”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领域、各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坚决避免出现各地方、各领域盲目扩张、重复建设、无序上项目的混乱局面。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2022-05-16 王琛伟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4052.html 1 <p> 精准施策建设基础设施 </p> /enpproperty-->